現在雖然進入了秋季,但是氣溫炎熱的程度依然驚人,全國多地仍舊出現40度以上的高溫,而且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經出現深度中暑導致死亡的現象。當我們咒罵天氣,抱怨環境的同時是否應該想一想,這一切到底是誰造成的?這一切是不是一個自作自受的過程?從理性的角度思考,每年砍伐多少數目,又排出了多少二氧化碳?如果這一切都是我們所造成的那麼又有何資格抱怨呢?
環境已經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危害,如果我們繼續浪費資源,繼續汙染環境,那麼飽食惡果的還會是我們自己。
假如說有些地區環境還保持在舒適的程度上,是不是就無法體會到資源浪費的後果呢?當然不是,現在有車一族越來越多,然而各種抱怨也隨之到來。燃油費增長,有車成為了一種負擔,而這也是資源浪費造成的。想一想近年來各大油輪的泄露現象,想一想在原油開采中的浪費現象,這些都是造成大眾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當資源在我們的意識中從廉價品攀升至奢侈品的時候,就代表資源已經被我們浪費得太多,已經進入了緊缺階段。如果,我們無法及時提高對資源的重視,那麼資源會用最痛苦的方式告誡我們所犯的各種錯誤。
資源節約應該是我們生活中必然存在一種意識,它甚至不需要任何引導而時刻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裏。而今日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節約資源,同時需要挽回資源,讓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為資源而奮鬥的方式。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資源不是上次賜予我們的財富,而是我們用智慧和付出維護的珍品。當資源一味對我們奉獻而無法得到回報之時,資源便開始遠離我們,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接受沒有資源的生活。為資源而奮鬥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使命,節約資源,保護資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
第四節 我們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在開創未來
承誌創新,開創未來。創新已經不再是一個新穎的詞彙,而是成為了人類發展的原動力存在,創新的力量是可怕的,因為社會的每一次變革,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在創新中誕生的一個個奇跡。此時,有太多人正在為創新而奮鬥,也有太多人在這種奮鬥中誤解了創新的涵義。
太多人把創新當做了一個商業名詞,好像隻有在商業中才會運用到創新,隻有在商場中才能發揮創新的最大作用。這就是現代人對創新存在的最大誤區,這就是創新至今未能發揮最大功效的阻礙。冷靜地思考,商業之中的創新最終目的是什麼,為了經濟騰飛,為了科技發展,而經濟騰飛與科技發展的目的又是什麼?當然是為了追求美好生活。那麼是否可以直接創新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用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詮釋創新呢?
開創未來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無需等待什麼科技結晶,經濟洪潮,完全可以利用生活改變生活。其實,生活無時無刻不再被改變,我們隻不過是在順從生活的方式,而很少主動生活的節奏。例如,工作任務繁重了,家庭經濟出現缺口了,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緊湊了,當生活寬裕,工作輕鬆之時,我們的生活又變得愜意了。這被動的局麵是夠應該創新一下?一個人的智慧應該從生活角度出發,締造一次改變。
聖母院大學就是一所學會從生活方式進行創新的代表。拋去聖母院大學的公開課不談,聖母院大學獨特的教育方式就是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在聖母院大學中,不存在應試教育,甚至學分製度也可以被打破,前提是你創造了價值,你做出了突破。而今很多在聖母院大學還未畢業的學生已經跟隨老師,或者獨自一人前往到世界各地,用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用以完成自己的理想。
正如同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的數十個視頻一樣,這些視頻來自世界各地。而這些視頻中都會有聖母院大學的付出,都與這群奮戰中的愛爾蘭人產生了直接的關係。這是以往其他美國知名大學公開課所未曾做到,甚至是未曾想到過的創新。在我們理性的思維中,學校是授予學生知識的殿堂,而社會才是發揮學生能力地點。但是聖母院大學卻做出了創新,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付之於實踐,讓理論產生價值,發揮理論的作用,這種創新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提升,學生省略了進入社會後的磨合期,學校從學生身上收取了效益,這種共贏的辦學方式就是一種教育上的創新。
同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出現各種創新,而這些創新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在中國有著很多有實力的草根發明家,也許他們並不出名,他們發明出來的設備也非常簡陋,甚至之時按照最簡單的理論組裝地簡陋機器,但是他們的發明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這不僅僅是增添了生活樂趣,而是實實在在創造了效益,帶來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