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原來我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3)(1 / 2)

精神生活

很多人分不清精神生活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含義。有人認為,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我感覺到了滿足,這就是精神生活上的成功。其實不然,所謂的精神生活並不是我們因為收獲而產生的滿足感,而是在追求這一事物當中所產生的精神感受才屬於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當然存在差異,但是卻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則我們會變得虛偽和麻木。因此我們說追求生活必須從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同步出發,我們奮鬥的目標也必須保持兩者兼具。聖母大學的《你會為何奮鬥》的公開課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語句:“我們為了讓更多人快樂而奮鬥,也許我們的力量很小,還不足以為其帶來任何改善,但是我們會因此而快樂,而他們也會因為有人為他們而奮鬥感到喜悅,這就是我們奮鬥的目的,我們是奮戰中的愛爾蘭人。”

從這段話中,看到了一個真理:精神追求遠遠大於物質需求,一份感到快樂的源泉是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質需求。

精神追求

我們所需要探討的精神追求主要針對一點,就是與物質追求的關係。很多人稱自己為了家人而奮鬥,為了朋友而奮鬥,那麼我們所奮鬥的究竟是什麼呢?為了家人而奮鬥的一定是為了讓家人感到幸福,而很多奮鬥者眼中家人的幸福就是更好的物質條件。為此,他們減少了陪同家人的時間,減少了與家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從而導致家庭條件越好家庭中的幸福指數越低。這就是忽視了家庭成員精神需要的主要表現。

而了為朋友而奮鬥的人,更多是在給予朋友物質和金錢中的幫助,雖然能贏得朋友的感激,但是卻疏遠了彼此的距離。欠錢者感到不安,借錢者感到不值,友情成為了這種幫助的犧牲品。假如朋友之間在幫助之時給予足夠的精神安慰,那麼兩者的就不會出現層麵上的變化,兩者的感情也不會出現裂縫,而這一切隻需要我們注重一些精神追求。

物質生活的提高沒有精神享受提高美妙,因為精神享受才是物質生活的基礎。很多人未曾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認為隻有物質生活滿足了,才會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其實,隻有注重精神生活,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否則物欲永遠是一種無休止,無盡頭的誘惑,離精神追求也會越來越遠。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生活必然會分為物質層麵與精神層麵。要想清楚兩者的關係,就必須把握兩者的平衡,在平衡的臨界點中獲取感悟。精神生活不是物質生活的升華狀態,恰恰是物質生活的基礎根本,學會為物質生活奮鬥之前,必須先學會韋精神生活而奮鬥,如此才會體會到奮鬥的樂趣,才會收獲奮鬥而來的果實。

第四節 收獲已經不能觸動我們,付出才是一種快樂

奮鬥是我們一生不曾停止的活動,那麼我們感到的快樂更多是在奮鬥之中還是在奮鬥之後呢?曾經我們為了收獲而奮鬥,而不斷地付出。然而是否發現,付出的過程中才是收獲快樂最多的時候,而意想之中的結果卻不能再讓我們感覺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高爾基說過:“一個人的付出與收獲成正比,他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但是,太多人都隻看到了收獲,而把付出的過程當做了一種心酸的曆程。其實幸福感並不是隻來源於收獲,來源於以為的攫取,更多時候付出也是一種幸福。

以天下父母對兒女的心意為例。父母為兒女付出是一生的“工作”,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有多少父母是為了獲取兒女的回報而付出的?有多少父母是因為自己的收獲而奮鬥的。但是在這一生中,父母看到兒女獲得收獲而滿足,而感覺到幸福,而對自己的收獲卻很少有太大的感觸。這不是僅僅是一種水居下而利萬物的思想,而是一種對幸福的追求,這種追求的方式就是不斷地付出。

有人說,為了自己,為了兒女付出才會感覺到幸福,而為了他人付出則是另外的定義,這一過程無法讓我們感覺到快樂。這種想法是否過為自私了?我們的社會發展、進步有多少是在他人無私的奉獻中獲取的呢?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難道是為了自己才研製雜交水稻的?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錢學森教授,難道是為了自己在不斷進取奮鬥的嗎?當然不是,可以說我們的社會發展絕對離不開無私的奉獻,而這些無私的人也充分地體會到了,付出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快樂。

佛家人常說,施比受更幸福。所以他們把化緣也視作一種功德的積累。我們人生中的奮鬥其實不是為了最終的收獲,而是奮鬥過程中付出所造成的效果。也許我們全心全意奮鬥了很久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但是無論我們無怨無悔還是心有不甘,這都是我們針對我們付出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還有人把付出稱作一種別樣的幸福,這份幸福是在汗水與辛勞中體會到的。我們身邊有很多正在追求這種幸福的人。在這裏我們不去崇拜那些英雄,讓我們來正確看待一下身邊平平凡凡的人。在我們身邊都存在懷有遠大夢想的人,中央電視台裏有這樣一欄節目,叫做發明夢工廠。節目中采訪的都是一些草根發明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明創造了眾多實用的機械。如一些山地越野車,自動烙餅機器、水上自行車等等,當記者問到這些人創造動力來源時,沒有一個人回到是為了金錢,無論這些家庭條件如何,無論他們相距多麼遙遠,他們的答案驚人的相似:“我希望我們的發明為了更多的人帶來生活的改變”,如此淳樸的一句話成為了這些偉大發明家的奮鬥理由,也使得他們無論經曆多少次失敗都不會放棄。他們因發明過程中的努力付出而感到幸福,更因自己的發明對為他人生活帶來改變而感到滿足。他們沒有在乎過自己的發明最終可以收獲什麼,隻在乎自己的付出可以影響多少人,帶來多少改變。這就是他們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