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奮鬥生生不息,奮鬥永不停止,奮鬥的動力來源於於我們願意為之奮鬥的目標。為了減少災難而奮鬥是我們體現人生意義的一種方式,當我們減少了更多災難之後,我們才會感受到,奮鬥不隻是一種使命,還是一種快樂,一種真愛。
第三節 原來我們也有一雙有力的手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不斷加大,我們感覺到越來越忙碌,甚至都不曾有時間重新審視自己。太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開始麻木,開始淡忘人情冷暖,好像一切都與自己無關,每一天都在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徹底忘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一切變得機械,變得無情。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社會中存在著冷漠,而且這些冷漠還在不停地增長。並不是我們喜歡冷漠,而是因為我們都學會了淡忘自己,學會了淡忘他人,最終冷漠的祭壇被築造而成,更多的生命成為了這座祭壇的祭品。
2011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令人萬分痛惜。年僅2歲的小姑娘在佛山連遭兩車碾壓,十多人路過未曾施救,最終被一撿破爛為生的阿婆救起。小悅悅的生命最終沒能挽回,在這一冷漠事件警醒世人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冷漠與熱情的對比,與十多位健康強壯的路人相比,這位撿破爛的阿婆擁有一雙有力的雙手,她托起了一條垂危的生命,她為了這條生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其實就是這麼簡單,那雙“有力的手”就存在於我們的一念之間。
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小悅悅事件”造成的影響,因為這件事已經為世人帶來了足夠的反思。我們要講的是救助小悅悅的阿婆,和她那雙有力的雙手。
雖然時隔兩年,但是這件事對這位58歲的老婆婆影響依然很大。這位阿婆姓陳,是2009年來到佛山的,為了生活在一家店鋪中為店員做飯,工作之外的時間陳阿婆就會四處撿一些廢品以貼補家用。陳阿婆回憶起當時的事時仍然會十分激動,她忘不了當時口鼻流血的孩子,忘不了當時跪地痛苦的母親。無論別人怎樣看待她,她都不曾後悔救過這個孩子。
陳阿婆口中提起的他人看法,是指那些無情的人,冷漠的人口中的詆毀之言。“小悅悅事件”轟動全國後,陳阿婆成為了全國矚目的焦點,當國人都對這位老婆婆報以崇高的敬意之時,卻有一些冷漠的聲音浮現。陳阿婆在此次事件後收到了家鄉政府對其獎勵的,1.78萬元獎金,這本是對陳阿婆的一種嘉獎,對大愛的一種讚揚,卻有一些無知愚昧甚至冷血之人說道,陳阿婆的舉動就是為了錢,就是為了救人之後的獎金。
當時,聽到這種言論陳阿婆的眼圈馬上就紅了,強忍住淚水的她用沙啞的聲音說道:“當時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我隻想救他,我從來不偷不強,救個孩子還成過錯了嗎?”這一淳樸心靈的顫抖,再次震撼了所有人。為何今日我們的身邊會存在如此多的冷漠靈魂,為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麻木,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為他人奮鬥的真心,忘記了我們還有一雙強有力的雙手。
有人說天堂裏才不會有冷漠,而我們的社會正在走向地獄。其實我們究竟是身在天堂還是淪陷地獄,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正如聖母院大學《你會為何而奮鬥》的公開課中所講到的一切,人類奮鬥的理由有無數個,但是當我們更多是為他人奮鬥之時,就會發現生活與世界史如此美好,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擁有一雙強有力的雙手,自己存在的意義是如此真實。
有沒有想過,其實為他人奮鬥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甚至為他人奮鬥無需我們付出任何代價,隻需要規範自己的作為即可。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龍卷風多發的國家。2013年5月美國出現的龍卷風造成91人死亡,受災麵積達數百平方公裏。當這場龍卷風突襲之際,沒有關於某一位突出英雄的報道,這並不是代表美國人民的懦弱,恰恰相反,因為這場災難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
當時,龍卷風形成非常迅速,龍卷風形成地帶附近的居民來不及撤離紛紛跑到了避難所當中。所謂的避難所無非是一些比較牢固的大型地下室和底下車庫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所有處於避難場所的人們自發地將所有孩子與老人圍在了人群中間,並很多人拿出了自己從家中帶出的食物與水分給大家。要知道如果這些地下室和停車場被掩埋那麼這些瓶裝水和食物就代表著生命與時間。但是無一人吝嗇,所有帶有食物與水的人都把資源拿了出來與他人共享。在這段躲避龍卷風的過程中,沒人有吸煙,也沒有人因為恐懼而慌亂,這份竟然有序的沉著不是來自己與自身的勇氣,而是來源於這個團體,這個臨時搭建的團裏,在這一團體中所有人都相信,彼此會全心付出,彼此會位置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