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存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1)(1 / 3)

第一節 人生的衡量標準不是財富,而是價值

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過的足跡有多華麗,也不在於我們從中獲取過多少個人歡樂,而在於我們的生命軌跡與他人產生過多少交集,引起多少注視。縱使我們的人生旅程會因此增添諸多曲折,縱使我們的人生門環會因此被憂慮多次叩響,我們也不會因此有一絲抱怨,一絲遺憾,而是在垂暮之年,離別之時,如感心拂和風,麵捷晨露,因為我們生命的價值已被展露無遺。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誇的群體,當一個人過於彰顯自己的價值,他就會被世人排斥。因為在世人眼中此人太過驕傲,太過輕浮,太過表現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忘記了自己的價值,忘記了生命的意義,那麼他也會被社會摒棄,因為這樣的人在眾人眼中是卑鄙無恥的,是無情冷漠的。那麼在這樣一個矛盾既嘈雜的環境中,我們應該怎樣去衡量人生的價值?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求一條無愧又無悔的人生之路呢?

有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無所謂誰對誰錯,隻要自己覺得問心無愧便可以了。其實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因為正是這種無愧於心、無謂於人的思想才造就了諸多執迷不悟者,才造就了更多的失敗與遺憾。很多看似至死無愧的人,心中其實都充滿了後悔,也正是這種思想讓這些失敗者一錯再錯,最終都未曾發現究竟錯在何處。

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也在隨之生化。我們的存在相對於社會,相對於他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我們最大的價值體現又是什麼呢?隻要搞清楚這兩個問題,人生的方向就不會出現偏差,即使時代再騰飛,世界再改變,我們也不會脫離其發展的軌跡。

2013年,聖母院大學公開課——你會為什麼而奮鬥,在世界引起了不同凡響,令世人矚目的並不是講課的陣容,而是那平凡語言下揭示的人生哲理。可以說聖母院大學的這次公開課給所有學員都帶來了心靈深處的悸動。

聖母院大學自建校以來,學校中就流行著一項格鬥運動。參加這項運動的人都是體魄健壯、素質優異的年輕人。他們每天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鍛煉強度,他們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揮拳,都堅定著一個信念。一個看似與他們無關,相距十分遙遠的信念——為解決饑餓為奮鬥。

聖母院大學的這項運動源於紐特時期的一項自發性運動。那時,在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健身房裏,一些強壯的人會進行格鬥比賽,而這些格鬥賽並非追求勝敗,隻用於觀賞。格鬥中所有得來的資金全部交給當地的紅十字會,紅十字會會將這批資金轉移到世界的另一頭——孟加拉,用於支援那些迫切需要經濟資助,長期與饑餓奮鬥的人。當時,孟加拉數以百萬計的人受到貧困和無知的困擾,使得這些人的人生中,饑餓長期伴隨,生活暗淡無光。而這些在賽場上揮灑汗水、不斷拚搏的強壯者,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出拳都是在與饑餓戰鬥,都是在用盡全力逼退饑餓的侵襲。

這項運動不僅流傳到了聖母院大學,還成為了聖母院的一項傳承80多年的傳統。每年聖母院大學都會籌集幾十萬美元,向孟加拉難民提供食物、醫藥與教育。參加這項運動的學生都會感到自豪與驕傲,他們意識到這並不是簡單的搏擊運動與體育精神,而是一次極具深遠意義的奮鬥機遇。

聖母院大學的運動參與者自豪地向世人說道:“我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戰,而是為了他人。這份心態,這種思想才是聖母院的核心。當有人問我究竟為何而戰之時,我可以堅定地回答:‘為解決饑餓而戰,我們是戰鬥的愛爾蘭人!’”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案例,或許有人感覺這是一個道德與價值觀的大話題。但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是,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是一個許多人都可以為之奮鬥的理由。正是聖母院大學向世人講述的這些故事,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感悟,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長久以來未曾找到的答案。當然,其中包括了我們存在的意義和我們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