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於解決矛盾,隻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情感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壓抑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
(3)潛意識性。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在心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對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作過分的壓製,其結果往往導致行為的異常。
(4)憂鬱。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感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很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
(5)厭倦。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懶得和人講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成就動機下降等。
(6)優柔寡斷。由於缺乏自信,導致意誌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做決定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7)社交障礙。由於心情消沉,不願多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8)軀體化焦慮。由於將消極情緒壓抑在內心,個體的焦慮感會明顯增強,自我感覺不好,焦慮又常以身體不適表現出來。如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感。
(9)改向行為。被壓抑的情緒與思想,有些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會以動機的形式、驅動某種行為。越被壓抑的情感、思想,越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麵的方式表現出來。
上述特征中,前三種為壓抑心理的內在特點,後六種為壓抑心理的壓刀表現特征。
2.壓抑心理的成因
壓抑心理源於外部環境,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如果個體與環境不協調,有過多的挫折感,就可能產生壓抑心理。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1)行為規範的影響。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強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產生壓抑感。
(2)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人活於世必然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若這種實踐與個體的能力相適應,就能取得預想的成績,就有成就感;若個體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實踐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
(3)緊張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精神與社會方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個人的誌向處處受挫,結果可能導致個體采取回避現實的行為。
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產生壓抑心理:
(1)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如生來長得醜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在他人的消極評價中,個體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變壓力為動力,有些人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2)某些氣質與性格容易產生壓抑感。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對同一事物,他們的壓抑感可能要比其它氣質的人更明顯。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一般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向型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感。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圍。
(二)病案與診治
患者情況:蔣某,男,二十歲,理工科院校三年級學生。蔣某作了如下自述:
“近半年來,不知是怎麼回事,我總不能安心學習,手中拿著書卻心裏老想著別的事,成績一落千丈。我分析這可能是由家庭情況造成的。我在家裏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快樂過,難以忍受母親野蠻的態度,所以從我懂事後從未叫過母親,也不知現在應如何對待母親。以前和小叔家的關係還不錯,半年前和他們的關係也搞得十分僵,由此影響了學習的情緒。我於1990年考入該校。家中有母親和比我年長十一歲的哥哥。我從小與祖父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父親在我上大學第一學期時自殺了,我在奔喪期間自己未掉過一滴眼淚。父親是家中的長子,盡管很聰明,卻初中未畢業就早早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我的小叔叔是大學生,母親是農村姑娘,很厲害,經常與我的叔叔、嬸嬸吵架,同時又時常遷怒於我的父親。父親為人很老實,從早到晚很少說話,隻知道幹活。我七歲離開祖父母回到了父母身邊。從那時起。z母親攻擊的矛頭轉向了我,常因一點點小事就罵我,甚至於打我。在我不注意把大便紙扔在便池中沒衝下去時,母親竟讓我用手拿起來放到書包中。我學習成績很好,經常看書到深夜,母親就罵我是討債,一天到晚什麼事情也不做。父親為此很為難,但最後總是向著母親說話。上高三時,我覺得精神在家庭的壓力下快崩潰了,不想參加考試了。但在小叔叔、嬸嬸的幫助下,我鼓起勇氣參加了高考,總算獲得了好成績。因此我把叔叔嬸嬸當成了親人。我與叔叔、嬸嬸家的關係很好,他們給予我真誠的幫助,但是二年級寒假我在叔叔家時,叔叔因看不慣我抽煙、喝酒,和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行為而批評了我。我感到十分不滿,與叔叔吵了起來,提前回校了。現在我覺得世界上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即使是以前對我比較好的叔叔也疏遠了我,由此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心情感到十分壓抑,性格逐漸變得孤僻。”
分析:他的敘述已明顯地表明他是因家庭生活的不溫暖而產生壓抑的情緒,並由此影響了學習成績。同時,因為母親對他的態度苛薄,使他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防衛機製,以至把他叔叔善意的批評當作故意找茬。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灰暗色”。,以前盡管性格比較內向,但對學習還是比較有興趣的。自從與敘、叔的關係相處不好後,多愁善感,好思慮,感到悲傷,孤獨,失去了以往的興趣和愛好。
施治方案:要使這位同學擺脫家庭生活給他造成的陰影,首先要讓他認識到自己在處理叔嬸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並應與他們搞好關係,進一步使他能與母親正常相處。
谘詢與治療:這位同學一共來谘詢了三次。第一次谘詢時,在他簡單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後,心理醫生采用了疏泄療法。起初他有種種顧慮,不肯說出自己心中的鬱悶,坦露自己痛苦的心情。這時,心理醫生鼓勵他應幹淨利落地把成年累月積壓在心頭的種種不愉快的感受,失望、悲觀的情緒,消極怨恨的想法統統地“排泄”出來,以達到一吐為快。心理醫生對他說,有人說哭能消釋百分之四十的抑鬱情緒,這不僅對於年幼者來說效用顯著,對於成年人也仍有宣泄功效。蔣某在傾吐自己的不快時,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次他說的話是他幾年的總和,說的是別人從不知道的事情和內心的想法。連父親去世都未哭的他,流了不少的眼淚。傾吐之後他感到很輕鬆,擺脫了以往的那種鬱悶及無人可訴的心態。
第二次谘詢時,他說這幾天的心情比前一時期好多了,他很想與叔叔嬸嬸搞好關係,但又怕他們不會原諒他,因此心裏十分矛盾。心理醫生又要求他應糾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方法,以便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和自己,正確地認識別人,解決好實際的矛盾衝突。他與叔叔的矛盾衝突,主要是他誤解了叔叔對他的批評,心理醫生想如果將有關矛盾衝突仔細排列,幫助他周全地分析,就可使他的疑團消失。於是讓他自己談談叔叔批評他的事由,將它一件件擺出來,把認為批評對的放在一邊,不對的放在另外一邊,看看有多少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批評的四件事中其中有兩件是不能接受的。進而讓他對這兩個不服氣的批評,換個角度即站在他叔叔的立場上,看看有沒有道理。經過思考之後,他認為,如果角度換了,他也會用這些語言來批評對方;接著,幫助他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對這善意的批評感到氣憤,並馬上離開叔叔家返校。你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會刺傷叔叔嬸嬸的心?是不是違背了生活常理和公認的生活準則,如果違背了生活中正常的觀念認識,應該如何對待?他承認自己的作法過於偏激,刺傷了叔叔的心,但同時他也認為是叔叔先刺傷了他的自尊心,所以才這樣做的。就這個問題心理醫生進一步進行了分析,究竟是誰先刺傷對方的自尊心。心理醫生從他自己所談到的,他在給叔叔的信中常常談自己的苦悶、煩惱。不是要求他們多寄錢,就是要求他們多寫信安慰他,還常常責怪他們對他不好,而從不談自己能為叔叔嬸嬸分擔點什麼。首先是放假在叔叔家以抽煙、喝酒來解愁的行為刺傷了叔叔的心。心理醫生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作為他的長輩的叔叔是非常願意他健康成長的,不願意看他苦悶。憂悉,所以才用比較激烈的語言批評他,這是一種愛護。而常常說自己好的人,未必是真心幫助自己的人。他接受了這種說法,並且表示第二天就寫信向叔叔道歉,求得他的諒解。同時,心理醫生又建議他應該發展興趣愛好和友誼,參加集體活動,使個人與社會有一定的交往,這樣才能像一滴水流入大海那樣不會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