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的英雄
良品
作者:張有誌
《臥虎藏龍》
作者:王度廬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數:522
定價:28.00元
裝幀:簡裝本
近日翻閱舊書,偶然發現一本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武俠小說《臥虎藏龍》,重溫之下,竟被書中一個小人物劉泰保吸引住,慢慢品讀之下,愈發覺得此人饒有奇趣。《臥虎藏龍》是王度廬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客居青島時所著,看過電影的人很多,讀過原著的人很少,記得玉嬌龍的人很多,知道劉泰保的人很少。但所謂的名氣往往表麵光鮮,真正地道的卻是深藏不露的小角色。
《臥虎藏龍》甫一開篇,劉泰保就出場了:
鈕子不扣,腰間卻係著一條青色繡白花兒的綢巾,腰裏緊緊的,領子可是敞開著。頭上一條辮子,梳得鬆鬆的,白淨臉,三角眼,小鼻子,臉上永遠有笑容……
從相貌看,劉泰保是一個十分平凡甚至頗為醜陋粗野的人物,生活邋遢,與傳統的英雄角色相去甚遠。至於他的過去,則更加讓人啼笑皆非,又嫖又賭,又偷又懶,連他的表哥也要把他忘了,做人可謂相當失敗。
但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又看到了他的另一麵。他吃喝嫖賭,但第一次見玉嬌龍都不敢再看這位“嫦娥”一眼。他揮金如土,但外出“辦案”隻吃半斤蔥花餅。他武藝低微,但素有急智,碰見危險趕緊裝醉鬼。他頗有城府,但又十分善良,被裝扮成老婦人的大盜碧眼狐狸蒙騙。
很顯然,他不是傳統武俠小說中建功立業、除暴安良的大俠、英雄,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實質上他最渴望的也是“人”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王度廬也正是從這一點切入其內心,著力渲染了劉泰保深入骨髓的鬥爭欲望。
書中第一次寫到這種鬥爭欲望,就是劉泰保初會玉嬌龍,我們可以拿一日內他前後兩次完全不同的反應來對比。
第一次:
他就不禁打了一個冷戰,心說:爺爺!我今天可真遇見貴客啦,原來這是玉大人的小姐!玉大人是新任的九門提督正堂,多顯赫的官呀!
第二次:
“玉大人來了!”劉泰保這才驀然想起,玉大人就是新任的九門提督正堂,他遂就撇了撇嘴說:“玉大人也不過是個正堂就完了!”
一日之內,他之所以對九門提督玉大人由敬畏到輕蔑,有了截然相反的變化,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自尊心受到傷害後所激發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般的鬥爭精神。在鐵府盜劍事件發生後,作為鐵府教拳師傅的他平白受冤,這種求尊重、求自我實現的欲望達到高峰。
劉泰保要麵子、求賞識、賭這口氣,其實就是求尊重。此前他身邊的“貴胄”並未主動對他的“尊嚴心理”施加抑製和壓力,他也對自由散漫的流氓生活充滿顧戀。但從偶遇玉嬌龍開始,“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在他“內心”中逐漸發酵,鐵府丟劍則是他“理想”覺醒和求索的開始,所以,追劍也就直接關係著劉泰保“自我”的心理戰。與平日裏那些傳統武俠小說隻描寫淺層次善惡衝突的局麵相比,這裏的“俠”有了新境界。
《史記》中塑造了眾多“俠”的形象,有“閭巷之俠”、“卿相之俠”等。所謂“閭巷”,是指平民百姓,劉泰保顯然是“閭巷之俠”的個中代表。在《臥虎藏龍》中,李慕白、玉嬌龍都是十步一殺的大俠,但傳奇注定悲劇,他們身上背負的禮教太多。而劉泰保則是一個未被儒家或道家精神馴化的草根俠,另一種“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