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常的解釋是如果你不想被別人用某種方式對待,那自己就不要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別人。通俗點說,你不想被人當著很多人的麵大聲訓斥,那就不要在眾人麵前訓斥你的部下。這是一種換位思考。而這句話還可以引申出另外一種意思,即“己之所欲,眾施於人”。
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覺得對我的人生有很大幫助,我就要把它推薦給我的親人、朋友;我做了一件好事,我要把它告訴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能有這樣的善行;我參悟了人生的真諦,便把它與所有的人分享,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之路。這就是“己之所欲,眾施於人”,籠統來說,就是要將一切真善美的東西發揚光大,讓它影響自己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毫不相幹的陌生人,讓他們也能擁有這些美好的品行,讓他們也感受到人世的溫暖。
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基本要求,那麼“己之所欲,眾施於人”則又高了一個層次,即以自己的慈悲之心、博愛之心,向所有人宣揚普世的價值,播撒愛的種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寧正是這樣一個人。他自小便體會到了運動的快樂,知道了運動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意義。他在運動中收獲了快樂,也收獲了榮譽,在他看來,運動員也是世間“最美的職業”。充分領略了運動之美的李寧,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一快樂傳遞給所有人,讓人們都能在運動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找到人生的價值。所以,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扞衛人們運動的權利。他就如傳道士一般,把自己在運動中感受到的一切,無償地奉獻給世人,鼓勵他們加入其中,享受運動為生命所帶來的一切——健康、活力、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以及那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李寧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信佛,是受家庭影響,但我也沒參透人生輪回是怎麼樣,前生後世是怎麼樣。”
他還說:“我對生活還是很熱愛,很積極。我還是俗人,還麵對著世俗的很多壓力、責任,還沒能完全跳出來。但是確實,你能看到接觸到的都是過眼雲煙,對此應該有個正確的態度,不能完全都是貪婪的欲望。我隻是佛教的一個消費者,不會成為高僧大德。”
其實,古往今來,佛教徒不計其數,能參透生死輪回的又有幾人?一種信仰帶給人最重要的不是死後的天堂,也不是靈魂的不滅,而是讓他在有生之年不斷向善,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完滿,沒有遺憾。不管李寧自己是否意識到,他無疑已經了解了信仰的真諦,信仰不在經卷上,信仰不在寺廟裏,信仰也不在行動中,信仰隻是在你自己的心裏。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無非是它的表象。
雖然李寧稱自己“不會成為高僧大德”,但是他已經如“高僧大德”一般在度人度己。“隻要心中有佛,無處不是道場”,對於李寧來說,競技場是他的道場,“李寧”集團是他的道場,貧困地區的操場也是他的道場,在一切與運動有關的地方都是他的道場。而他,就在運動中,就在與大家分享運動的快樂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