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戰”尚在進行,那時空襲異常頻繁,雖然他們的房屋變成了一座廢墟,但是全家人卻都奇跡般地躲過了那場災難。更因禍得福的是,拚命的逃亡趕走了結核病菌,稻盛和夫的病不治而愈。房屋被毀之後,父親重新開了印刷店,以製造和販賣紙袋為生,而剛剛進入高中的稻盛和夫也參與到經營中來,幫助父親販賣紙袋。這是稻盛和夫第一次真正地接觸經營,他也在販賣紙袋的過程中第一次了解了批發的含義。
其後,稻盛和夫進入鹿兒島大學工學係學習應用化學。大學畢業時,在老師的幫助下,他進入鬆風工業從事高壓絕緣子的生產。
鬆風工業有過輝煌的業績,曾經一度是高壓絕緣子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稻盛和夫加入時,這家公司已經是日薄西山。由於經營方家族內部矛盾不斷,致使公司的經營一直走下坡路,不僅勞資糾紛不斷,就連附近菜市場買菜的人都半開玩笑地跟他說:“你要是在那家公司做的話,就討不上老婆了!”同去公司的5名大學生都有辭職的打算,稻盛和夫也對公司失去了興趣,每天無精打采。
由於公司的訂單日益減少,拖欠工資的情況時有發生,因而同去的5個人中隻剩下了兩個。此時的稻盛和夫,也在做著跳槽的準備。由於新公司需要戶籍的副本,他便給老家的人寫信,請他們幫忙辦理,可是卻遲遲沒有回音。後來他才知道,哥哥把那封信毀掉了。“一家人辛辛苦苦把弟弟送進了大學,好不容易進了京都的公司工作,才半年就想著要跳槽?真是沒有出息!”哥哥的話驚醒了稻盛和夫,他的想法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既然自己不能離開,為什麼不努力把事情做好呢?稻盛和夫決心埋頭研究,他把被褥、鍋子、炭爐等都帶到了研究室,強迫自己從早到晚地進行實驗研究。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態度,漸漸讓他的工作有了起色,他再一次意識到信念和態度的巨大力量。
當時,公司接到了一份鬆下電子工業公司的訂單,需要的是電視機顯像管中的電子槍所使用的絕緣陶瓷部件以及U字形絕緣體。稻盛和夫決定使用鎂橄欖石陶瓷,可是他所用的礦物原料都是幹燥的粉末,如何讓它們凝固成型成了最大的難題。
如果采用傳統的黏土工藝,就會混入雜質,從而影響產品的質量,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可是,一時之間他又找不到理想的方法。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那段時間稻盛和夫考慮最多的事情。“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或許正是有了這種想要成功的強烈願望,稻盛和夫才最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找到了解決難題的方法,一夕頓悟。
那天,他經過實驗室時,好像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險些摔倒。正在思考問題的稻盛和夫不免有些生氣,以為自己是被別人亂堆放的雜物絆到了。可是,當他低頭檢查時,卻發現腳下並無雜物,隻是鞋底上粘了類似於茶色的鬆脂類的物質。這是前輩們在實驗中使用的鬆香。稻盛和夫靈光一閃,大聲叫道:“就是它了。”他興衝衝地跑進實驗室,拿鬆香做實驗,最後果然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稻盛和夫將這一意想不到的成功看作是“神的啟示”,他漸漸感覺到“一旦發瘋地投入工作之中,對某個目標有強烈的渴望,就會在腦海裏形成一個意象,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指向那個意象,這時神靈就會給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門就會向你洞開”。這就如和尚參禪一般,數年的苦修、打坐、禪定才有可能換來一朝悟道。
稻盛和夫將這種持續的熱情,以及在此基礎上獲得靈感的頓悟,總結為一個創造力的方程式,即“創造力=能力+熱情+思維方式”。
所謂的“能力”指的是遺傳基因以及後天學到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熱情”指的是對某項工作的激情;而“思維方式”則是指對待工作的心態、精神狀態和價值取舍的偏好。能力越大、熱情越高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而“思維方式”的存在則決定了你的方向。這就是“稻盛哲學”中所詮釋的創造力,一個人“需要有極其敏銳的頭腦和極其柔軟的心,需要用神經、眼睛、身體、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覺知並跟隨一刻接一刻的真實,才有可能抓住那個‘神秘預言’”。而在這一過程中,你對待工作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你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