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同一些黨員幹部宗旨意識、群眾意識淡漠直接相關。我們黨曆來提倡黨員幹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早在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誌就要求全黨必須警惕“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多次強調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但現在仍有個別黨員幹部把黨性掛在嘴上,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人生旨趣庸俗敗壞,精神世界空虛墮落,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實現奢靡享樂生活方式的手段,除了奢靡享樂和謀取私利之外不知還有什麼更高的人生追求。有的黨員幹部特權思想比較嚴重,對超出規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對人民疾苦則麻木不仁,缺乏最起碼的感知和體認。總之,奢靡享樂之風是同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不相容的,是“精神缺鈣”和低級趣味的表現,是黨性不純的表現。
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同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社會轉型期。在社會創造活力被空前激發的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加之社會上彌漫著一股喧囂浮躁的氣息,道德失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人價值迷茫、心靈空虛,這些都為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溫床。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不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製度還不健全,公款消費等濫用公權力行為還沒有受到足夠的製約和監督,廉政文化建設還顯薄弱,這些都助長了奢靡享樂之風的盛行。
肆虐全球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助長了當代社會的奢靡享樂之風。從某種意義上講,奢靡享樂之風是一種席卷全球的“社會病”。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批判指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失去了建立在新教倫理基礎上的傳統合法性,它鼓勵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倡導奢靡揮霍而不是節儉。這種消費主義價值觀賦予無節製的消費以個人成功、社會進步的正當性意義,鼓吹“奢靡享樂有助於經濟增長和國家繁榮”等錯誤觀點。這直接導致奢靡享樂之風的盛行,導致傳統美德和超越性價值的式微,導致當代西方社會麵臨深刻的曆史文化危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消費主義價值觀在世界範圍內甚囂塵上,也深深影響了我國城鄉社會,使許多人自覺不自覺地淪為它的俘虜。
奢靡享樂之風還植根於人內心深處無止境的欲求和虛榮、炫耀心理。老子曾勸導世人“去甚、去奢、去泰”。寥寥數語,知易行難。古往今來,試問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的真諦,在恬淡中品嚐生活的韻味?人不僅容易淪為無止境的“絕對欲求”的奴隸,往往還受源自人際比較的“相對欲求”的束縛。按照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說法,讓許多人趨之若鶩的乃是“滿足讓我們感到高高在上,感到自己比同伴優越”的心理。一些人汲汲營營地追逐奢靡享樂、講排場比闊氣,一個深層次的動機正是以此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滿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和虛榮心。
三
整治奢靡享樂之風必須在黨員幹部中牢牢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意識,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一個人生了病,就要看醫生。思想作風有了毛病,也必須抓緊醫治,及時打針吃藥,決不能諱疾忌醫。要像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整風時所說的“重重地給患病者一個刺激,向他們大喝一聲,說:‘你有病呀!’使患者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後好好地叫他們治療”。整治黨員幹部奢靡享樂之風的一劑良方,就是切實有效地開展宗旨意識和群眾路線教育。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經濟如何發展、物質如何改善,艱苦奮鬥都應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講究吃穿、比薪水高低、貪圖享樂、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這些都是同共產黨人的情操格格不入的,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大敵。過去我們常講黨員幹部同人民群眾一塊苦,現在雖然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談不上一塊苦,但黨員幹部必須始終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始終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製奢靡享樂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