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將目光盯在下一次,逃避問題。盡管從表現上看來,他們也很努力、很敬業,但結果卻總是無法令人滿意。
在行為準則的貫徹執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理念。如果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現在又具備了把它做好的條件,為什麼不現在就把它做好呢?每個人隻有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對了,才可能達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從豐田公司的全麵質量管理和準時化生產中來看,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定要做到的。想想看,整條流水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被送去組裝,因為沒有庫存,任何一個環節出了質量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美國市政廳的一份研究報告披露說,在華盛頓因工作馬虎造成的損失,每天至少有100萬美元。該城市的一位商人曾抱怨說,他每天必須派遣大量的檢查員,去各分公司檢查,盡可能地製止各種馬虎行為。在許多人眼裏有些事情簡直是微不足道,但積少成多,積小成大,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會影響他們做事的工作效率,當然也會影響到他們工作上的晉升和事業上的發展。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幾乎是每個企業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時即使是最簡單的工作,還是有人一再出錯。比如,某廣告公司的員工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在為客戶製作的宣傳廣告中,將客戶的聯係電話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當他們把製作的宣傳單交給客戶時,客戶由於時間緊,第二天就要在產品新聞發布會上使用它,因此沒有詳細審核就接收了。直到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係電話有錯誤,而這樣的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
客戶一怒之下,向廣告公司要求巨額賠償。由於錯在己方,而且客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費用的確巨大。無奈之下,廣告公司隻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這件事情傳開後,廣告公司便在客戶中失去了信譽,漸漸沒有生意可做了,因為沒有人再敢把自己的業務交給他們去做,害怕再出差錯給自己造成麻煩和損失。
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把一家本來極有前途的廣告公司打垮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廣告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中能細心點,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麼,這樣的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許有人心裏在想:“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做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沒做對時可以重新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會浪費精力,假如沒有及時發現錯誤,就會像上文中的廣告公司那樣,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損失。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整個團隊工作效能的低下。
所以,盲目的忙亂毫無價值,必須終止。再忙,我們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盲目地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
其實現實中是很少有人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作為自己的日常習慣的。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第一次未把事情做對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成本。大部分人都擁有良好的動機,結果卻往往差強人意。因為在工作中,所看到的經常隻是問題的表麵,沒有真正了解問題所在,更沒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
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忙著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製造錯誤或改正錯誤。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這句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