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能奇跡般地從災難中站立起來,對艾森豪威爾的一生來說,意義非常重大,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兩個轉折點之一(另一個轉折點是他後來當選了美國總統)。
人生的困惑,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完善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點,隻要你想,你就能改變你的命運。讓自己心中充滿上進的力量,慢慢培養自己堅韌的個性,頑強的精神,逐漸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這其實也是一個你應該非常享受的過程,沒有什麼比看著鏡中的自己一天天成長更高興的事情了。
積極主動這個詞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推介給大眾的。弗蘭克本人就是一個積極主動、永不向困難低頭,積極改變自己命運的典型。
弗蘭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學派影響頗深的決定論心理學家,但在納粹集中營裏經曆了一段淒慘的歲月後,他開創出了獨具一格的心理學流派。
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裏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也許,正是集中營裏的惡劣環境讓他猛然警醒:“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弗蘭克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即使是在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在最為艱苦的歲月裏,弗蘭克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設想,自己獲釋以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講給自己的學生聽。
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弗蘭克在獄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誌,讓自己的心靈超越了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思維準則,正是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應具有的人生態度——積極主動。
消極被動的人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而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積極主動的人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認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裏,自己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和發展。
有一個人,他22歲做生意失敗;23歲競選議員失敗;24歲重入商海再次失敗,而且賠得一無所有;39歲再次競選國會議員又再次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再次競選參議員又再次失敗。而他的生活信念是:永不言敗。他始終相信他終有一天會成功的。最終,他在51歲時競選總統成功,幹成了一番永垂史冊的偉業,成為美國曆史上與開國元首華盛頓齊名的最偉大的總統。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德國哲學家尼采如是說:“假若一切的梯子使你失敗,你必須在自己的頭上學習升登”;法國思想家魯索說:“信念是抱著堅定不移的希望與信賴,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熱烈感情”。的確如此,古今中外,凡成功者,都是始終“抱著堅定不移的希望和信賴”,永不屈服於失敗的厄運,坦然麵對困難與挫折,在堅定不移的信念支撐下,勇敢地戰勝了各種風浪,困難和艱險,“在自己的頭上學習升登”,從而,才最終到達了成功的彼岸的。
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你的境遇有多糟糕,隻要你能夠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始終堅信自己,你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的確是這樣,隻要你想,你就能改變命運。
學會承受失敗
人的一生幾乎是與失敗相伴而行,一次次的失敗,鑄就了成功的階梯,學會承受失敗,把失敗墊在腳下,我們便離成功近了一步。
誰都有過失敗,不經曆失敗的人相信也難以成功,失敗是件痛苦的事情,要承認自己的失敗總是難以啟齒,甚至會擔心被別人當成是笑話而把失敗塞進了櫃子底下,讓失敗永遠地關閉在了不能戰勝的空間裏頭,於是失敗也就變得有如千斤之頂,消極也就隨之而來,鬱鬱不得終日。而傑出者與庸人的區別就在於:如何直麵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