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緯25°的台北.台灣青春電影(1 / 2)

專欄

作者:馬帥

采訪曾在台灣讀書的交換生,坐在中山大學的小餐館裏,在位於北緯23°的廣州,外麵的草坪和樹木都綠油油的,一點看不出入秋的樣子;想象著地處北緯25°的台北,應該四處也是一片綠色吧?

她剛剛才從台北回來不久,當問到此行什麼使她感觸最深,她幹脆地答道,是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她常常在周末去看畫,梵高、莫奈的真跡常常可以在周末的巡展看到,而在人潮洶湧的地鐵站的走廊上,依然可以見到新銳的藝術家擺放的新作。穿梭於木柵狹窄的小巷,晃蕩在寬敞的凱達格蘭大道,穿越斑馬線時安心而悠閑地拍照,這大約是這座城市閑暇時的生活節奏。

我們聊到了這些年在年輕人中口碑不錯的“蘇打綠”樂隊,她說,蘇打綠成員正是她在台灣就讀的那所學校的學生,獲得了該校學生會每年主辦的學生歌唱比賽“金旋獎”。先前的張雨生、現在的盧廣仲,無一不和這個校園社團舉辦的獎項有關,他們從這裏開始,用音樂占據了很多人青春的回憶。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說,每當回憶到他的校園生活,就會覺得簡直是一首首陳綺貞的歌曲在放來放去,事實上,陳也從這個獎項脫穎而出的歌手。台灣的學生,組樂隊的習慣似乎由來已久,例如五月天樂隊,他們高中就開始了樂隊的生活,他們新上映的音樂電影說的正是這些青春往事。

已故的台灣電影人楊德昌曾經說過,台灣隻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甚至一度有人認為,台灣電影想要重新崛起,最好的借力方式還是從青春片再下手。有人為之做過嚐試,例如暴躁的《九降風》、或者舒適的《練習曲》、甚至寡淡無味卻讓陳升都會哼唱的“愛上桂綸鎂”的《藍色大門》,直到那部以青春+黑幫包裝好的電影,名叫《艋舺》,獲得了當年的金馬獎。

盡管,莫名悲傷的色彩,晃動不一的鏡頭,晦暗沉默的情緒隻會讓大多數專業影評人不屑,你可以說小清新、你可以說非主流、你可以說看不懂、但這就是屬於青春的,屬於亞熱帶島嶼的、屬於台北的一抹顏色。

·悅讀·

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副標題:波普啟示錄

作者:【美】 安迪·沃霍爾

譯者:盧慈穎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7

頁數:348

定 價:45.00元

波普教皇的自白

■ 文/邊麓

他“歪曲或包裝”過毛澤東、瑪麗蓮·夢露、可口可樂以及美元。

這是一本堪稱“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的非正式自傳。沃霍爾在此書中回顧了自己病態的少年時期,孤寂的青年時代,以及在紐約闖蕩的歲月,這其中包括初創“工廠”的奢華時光,以及他遭受槍擊的創痛。英文版刊行於1975年,此後事跡自然無法呈現,但沃霍爾的人生精華已然濃縮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