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五四年冬,地質部門即已開始籌備西安、包頭、北京3個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隨後又增加了廣東湛江的城市供水,分別在上述4個城市建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從事供水水源的勘探工作。
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各省、自治區地質局相繼建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的一些中等城市和工礦企業所在地,也都開展了為城市和工礦服務的水文地質工作。五十年代末期,城建、機械、冶金、鐵道、煤炭、石油等部門也陸續建立了相應的地質勘查隊伍,從事城市及工礦企業的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經過“文化大革命”這一段停滯時期後,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城鎮、工業基地的供水及水文地質工作又得到迅速發展。八十年代以後,相繼開展了青島、天津、哈爾濱、長春、鄭州等60多個城市供水水源勘察和補充勘察,評價了一批可供開采的地下水水源地;完成了淮北二電廠的供水工作,山東淄博乙烯廠、新疆米泉石化廠、銀川化肥廠等十餘個大型工業供水水文地質的勘探工作,為重點工業項目提供了符合要求的水源地。在天津市的供水工作中,一方麵進行了新水源地的勘探,另一方麵進行了配合“引灤入津引水工程”的工程地質勘察,為引灤工程的勝利完成,改善天津市人民長期飲用苦水的局麵,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提供環境保護需要的水文地質資料和科學依據。
據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對61座主要城市調查統計,除個別城市外,地下水基本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10座城市地下水已受到較嚴重汙染,26座城市受到中等汙染,24座城市受到輕微汙染。汙染物以硝酸鹽、酚、氰、砷為主,鉻、汞、硫次之。北方很多城市地下水總硬度升高已超過規定的標準,情況相當嚴重。
五十年代末,開始進行地下水汙染的調查和監測工作;並著手解決這方麵的問題。如北京首都鋼鐵公司等有關部門,從一九七三年即開始對含酚、氰的廢水進行處理。
七十年代後期,大部分大、中城市,都已開始了調查汙染狀況並開展了評價環境質量的工作。
調查表明,造成地下水汙染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廢汙水的排放,不合理的引汙灌溉以及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的影響等等。其中任意排放和不合理利用未加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是造成地下水汙染的主要原因。同時水源地缺乏防護係統和科學管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防治地下水汙染,需要開展地下水長期監測工作。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包頭、西安、石家莊等城市在進行供水水文地質勘察的同時,已開始了這項工作。一九七九年以來,隨著環境水文地質和水資源研究工作的發展,地質部門、城鄉建設環境等部門在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成立了地下水長期監測站網。十餘年來,開展了北京、天津、沈陽、包頭、呼和浩特、西安等城市的環境質量評價,官廳水庫、第二鬆花江、白洋澱等汙染狀況調查以及環境背景值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城市和水體環境質量總體評價提供了基礎資料。
城市、工礦地區由於過量采用地下水引起的環境問題中,最突出的是地麵沉降。已經發現地麵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北京、西安、寧波、常州、蘇州、無錫等十餘座大、中城市。其中上海的地麵沉降曆史較長,沉降量也最大,早在二十年代就已引起注意,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六五年上海市區地麵平均下降1.76米,最大沉降量達2.63米。由於地麵沉降,造成上海市地麵標高降低,沿江地區潮水上岸,地麵積水,橋墩下沉,橋下淨空減少;碼頭、倉庫地坪下沉;城市地下管道坡度改變;井管上升以及房屋建築變形等,給上海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等帶來了嚴重的隱憂。
五十年代後期,上海、天津等城市開展了地麵沉降問題的研究與監測工作。六十年代初,上海市係統地進行了地麵沉降的勘察研究,查明了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是引起地麵沉降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六十年代後期基本上控製了上海市區的地麵沉降。天津市於七十年代中期也開始係統地進行地麵沉降的研究,采取防治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對地麵沉降機理的研究尚有待深化。一九八○年,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在上海召開了全國地麵沉降會議,總結了這項研究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肯定了上海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解決其他地區的地麵沉降起了指導作用。
在大連、寧波等濱海城市,由於地下水過量開采,出現海水入浸、淡水鹽化等問題。通過水文地質工作,為統一規劃工農業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提供了資料依據,製訂了防治措施。
(三)為解決礦區供水問題和防治地下水災害開展礦區水文地質工作。
一九四九年以前沒有專門從事礦區水文地質工作的科技人員,也幾乎不進行這方麵的工作,因而礦井突水,被地下水淹沒的事故經常發生。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三日,發生在山東淄博北大井煤礦的事故最為嚴重,突水後僅一個多小時,就淹沒了負117米的主要大巷,七十八小時後淹沒了整個礦井,538名礦工遇難,礦井因之被迫停產。
一九五○年以後,礦產勘查工作中,包括有水文地質的勘探內容。內蒙古白雲鄂博鐵礦從一九五○年開始進行普查勘探後,同時進行了礦產開采技術條件評價和水文地質工作。一九五四年,該礦按照蘇聯一九五一年製定的《礦床水文地質研究要求》進行了礦區水文地質勘探和供水勘探工作,並於一九五五年提交了主礦勘探報告。這是正規開展礦區水文地質勘探,並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準的第一份報告。此外,湖北大冶鐵礦、河北龐家堡鐵礦及其他礦區也先後開展了礦區水文地質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專業人員。一九五七年,出版了辛奎德編著的《礦區水文地質勘探方法》。一九五八年八月,地質部在北京召開了“礦區水文地質工作經驗交流會”。同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頒發了中國自己製定的第一個《礦區水文地質勘探暫行規範》。
六十年代初期,中國地質人員自力更生,較好地解決了湖南鬥笠煤礦、湖北銅綠山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安徽鳳凰山銅礦、廣東石錄銅礦、廣東大降坪黃鐵礦、江西樂平錳礦等一批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的岩溶充水礦區的水文地質勘探試驗工作。並與設計、礦山部門共同配合,在鬥笠山煤礦、凡口鉛鋅礦進行了大降深、長時間的礦井疏幹放水試驗和大口徑群孔抽水試驗,模擬礦床疏幹,直接取得評價數據;對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礦坑湧水量作出了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經礦出水文地質回訪調查驗證,原勘探報告的結論基本正確。一九六二年,地質部、煤炭工業部和冶金工業部聯合頒發了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規範第一分冊“煤及油頁岩”和第二分冊“金屬礦床”,作為礦區水文地質勘探和審批報告的主要依據。
十年浩劫期間,工作處於不正常狀態。粉碎“四人幫”後,通過總結典型經驗,引進新技術新方法,開展了55個重點岩溶充水礦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回訪調查工作。
一九七七年二月,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部門和國家地質總局在廣東馬安煤礦聯合召開了全國綜合治理和利用礦床大麵積地下水經驗交流會,廣泛交流了各部門在礦區水文地質勘探、礦坑湧水量預測、地下水綜合治理和應用新方法和新技術等方麵的經驗,會後編輯出版了《綜合治理和利用礦床大麵積地下水》一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著力確保重點,攻克難關。地質、冶金、煤炭等工業部門在冀東司家營鐵礦南區、馬城鐵礦、峰峰王鳳煤礦、內蒙古元寶山煤礦等重點礦區進行了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試驗和非穩定流群孔抽水試驗,取得了可靠試驗數據,從而建立數學模型,開始了預測礦坑湧水量等工作。一九八二年,又在係統總結礦區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上,製定了新的工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