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定的國際統一圖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編圖方法又進一步作了修改,編製出版了新的《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與圖例》,簡化了地質內容,更好地反映了地下水的開采條件。
八十年代以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加強了室內資料的綜合整理與分析研究。例如北京市及河北省分別編製出版了全市與全省性的水文地質圖集。除按行政區劃編製省、自治區的水文地質掛圖或圖係、圖集之外,還根據專門目的編製了一些跨省的按大自然單元的專門性圖件,如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鬆嫩平原等地區的水文地質圖係。中國水文地質圖的編圖工作,因之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從五十年代起,為開展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陳夢熊組織編寫了有關工作的規程規範,製定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與統一圖例,以及七十年代為培訓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技術人員,組織開展全國地下水資源的計算與評價等,進行了大量工作。
三、積極為農牧業的發展服務
中國的水文地質工作一直把為農業服務放在重要地位。在為農田灌溉、牧區及缺水地區供水、改造治理鹽堿地和改造利用地下鹹水、尋找和開發利用地下熱水、治理汙染及地方病區改水防病等方麵,作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農業灌溉方麵的工作,效益最為顯著。
(一)為農業和牧區用水開辟水源。
黃淮海平原、鬆遼平原、三江平原、關中平原、銀川平原及山西五大盆地等平原地區,是主要農業經濟區。這些地區普遍分布有巨厚的砂礫石層,為地下水的儲集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氣候幹燥、降水不足,這些地區經常受到幹旱的威脅,糧食不能自給,特別是春季幹旱,給越冬作物的生長造成很多困難,因此,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應有計劃地予以開發利用。
五十年代後期,水文地質工作對這些地區地下水圈出了富水區與貧水區,宜井區與非宜井區,這為發展井灌提供了科學依據。此時,水利部門在北方17省、市共打井220多萬眼,發展井灌的麵積達1.7億畝,其中地質部門提供探采結合成井1萬多眼,直接灌溉農田達200多萬畝。
這些地區中,黃淮海平原已探明淺層地下水資源可達450億立方米以上/年,說明有較大的地下水潛力,有利於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河南商丘等地區,由於采取井渠結合、井灌井排調控地下水等措施,合理控製地下水位,已獲得高產穩產的效果。
西北幹旱缺水地區,經過水文地質工作,也查明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開采量每年約達35億立方米,使這一地區缺水的狀況得到改善。農業區主要井灌區分布於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新疆吐魯番、哈密、鄯善以及天山北麓的瑪納斯河流域、烏魯木齊河流域。
開發幹旱地區的地下水,不僅開辟了水源,而且降低了地下水位,使土壤鹽堿化得到控製。地下水的廣泛利用還改善了許多牧區人畜飲用水的條件。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農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畜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北方山區更為嚴重。地質部門多年來為解決缺水山區人畜供水進行了大量工作,深入山村探尋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或斷裂帶水,指導群眾定井位、擴泉、挖泉、截潛流,因地製宜采取各種不同工程措施,從而不同程度地解決了山區人畜用水的困難。
地下水也是牧區供水的主要水源。以畜牧業為主的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幹旱地區,一直處於一種“靠天養畜”的狀況。全國缺水的草場約9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部草場麵積的二分之一。如新疆準噶爾盆地北緣牧區1.5億畝草場幾乎有80%缺水。同時,由於牧場轉移時牧道缺水,常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經過水文地質調查尋找到了一些地下水源,這個問題已得到部分解決。據不完全統計,新疆、青海、甘肅等省、自治區已有牧用井1500多眼,配合其他水利設施,已可解決200來萬人及600來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主要牧業基地,除河套平原以農為主外,大部分均屬牧區。由於地表水缺乏,牧業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給。地質部門在牧區進行了大量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提出不少有利開發地下水的地段,牧業打井隊已打了大量機電井,擴大了草場利用率,牧區供水情況有較大改善。
中國南方,雨量一般充沛。但如廣東雷州半島西南的一些“幹壩”和中國西南部大片的岩溶地區,也存在缺水的困難。經過水文地質勘察,這類地區的困難已不同程度地得到解決。
許誌榮在河南商丘地區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實現機井化,防治土壤鹽堿化和保證農業穩產高產做出成績,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範錫朋對河西走廊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轉化關係,以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
(二)為合理灌溉、改良土壤和防治鹽堿化提供科學依據。
在中國的可耕地中,有相當大麵積的鹽堿土。這種耕地的農作物的產量很低,甚至無法種植。
鹽堿土是幹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一般是在地下水位埋藏較淺,徑流條件遲緩,水質較差的情況下,由於強烈的蒸發作用,大量鹽分積聚在土壤層內而形成的。但不適當的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也可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與沼澤化,造成嚴重危害。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期間,華北部分地區不適當地大規模引黃灌溉,修建平原水庫後有蓄無排等,使鹽堿地猛增,就是一個慘痛教訓。
在南方一些地區,如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廣泛分布的冷浸田,由於地下水位過高、水溫過低,形成大量有毒的還原物質,導致水稻坐蔸、枯黃,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
對以上問題,需要通過水文地質工作去認識地下水的活動規律及其與地表水的關係,方能製定正確的治理措施。通過治理,華北平原土壤鹽堿化已有所改善。在此基礎上,又相應提出了適應黃淮海地區防治鹽堿化的方案:采取以開采淺層地下水為主,以排為基礎,正確處理排、灌、蓄、補的關係。七十年代中期,各個部門據此共同對黑龍港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多年的實踐證明,建築在水文地質工作基礎上的綜合治理措施,對中國東部季節風區的鹽堿地具有普遍的意義。
中國北方地下鹹水分布較廣。經試驗證明:微鹹水可以直接用於農田灌溉,大量開采後還能自然淡化。如河北束鹿地區大量利用微鹹水,使鹹水界線退縮15—20公裏;河南虞城縣利用礦化度3—5克/升的地下鹹水進行灌溉試驗,糧食還增了產,現灌溉麵積已發展到十幾萬畝。通過合理灌溉、抽鹹補淡等試驗,總結了近10種鹹水利用的方法。實例證明,對地下鹹水進行改造利用,可為蓄存淡水創造條件,還可擴大地下水源,防止土壤鹽堿化。
在一些地區,水文地質工作還配合農業部門開展了改造冷浸田的試驗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位過高,經采取排水措施,地下水降低50—60厘米,糧食畝產可增加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浙江杭嘉湖地區由於太湖水排入本區及杭州灣河道淤塞,地下水位較高,成了影響該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地質部門配合農田水利部門,為解決大麵積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勘察水文地質條件,開展了排水防澇的試驗工作。
(三)為防治地方病和土地的汙染進行工作。
中國各類地方病分布頗廣,尤以東北、西北地區更為嚴重。引起地方病的原因大都直接或間接與地下水的水質有關。常見的有甲狀腺腫大、大骨節病、克山病及高氟病等。這些地方病對群眾的身體健康及農業生產均造成嚴重影響。二十年來,地質部門為防治地方病的研究進行了地下水質的調查。長春地質學院對大骨節病進行了長期調查研究,初步認為病因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與環境飲水因素密切有關。黑龍江、吉林等省地礦局編製了有關地方病的環境水文地質圖件,對地方病的分布與地質、水文地質、地球化學的關係作了較深入的探討,為地方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礎資料。
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的任意排放,農村過量使用農藥及汙水灌溉等原因,造成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汙染。汙染嚴重的地區已直接影響到糧食、蔬菜等作物不能食用。為此,地質部門加強了地下水質的監測,以供製訂措施,防治汙染。
四、為城市生活、工業生產和環境保護服務
(一)開發城市供水水源。
地下水作為城市民用及工業供水的水源具有水質好,水量、水溫穩定、易於開采、易於防護等優點。一九四九年前,較大城市的民用和工業用水,絕大部分是采用地表水做為供水水源;北方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等地,也隻是部分采用地下水。係統地勘探和開采利用地下水是五十年代以後開始的。根據八十年代初期對全國181個大、中城市統計,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的城市61個,其中北方城市51個,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的40個,完全采用地表水的80個。由於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農業的發展,需用地下水水量日益增多,而開發地表水源有的需很大的投資(如引黃、引灤工程),且易受汙染。因此,為保證城市供水,采用以地下水作為主要水源抑或兼用兩種水源,都必須首先作好水文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