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晶資源勘查
中國開采水晶有悠久的曆史,但一九五四年才正式開展水晶地質工作,到七十年代初期,全國20個省、自治區都有水晶專業地質隊,各種類型的水晶礦床陸續有所發現。首先在海南島羊角嶺發現巨型礦床,後又相繼在廣西田陽、新崗、百色、淩雲、上林,雲南白洋,貴州羅甸,福建鬆政,四川乾寧和青海唐古拉等地發現大型水晶礦床。
三、藍石棉資源勘查
藍石棉具有放射性防護性能。一九五九年地質部開始進行藍石棉礦產地質調查。經過幾年工作,發現了5個藍石棉成礦遠景區,找到了性能相當優良的藍石棉資源。一九七六年,對主要藍石棉成礦區又進行了比較全麵的地質調查,找到了120多個礦區(點),有10個礦床探明了儲量。
河南、湖北、陝西、雲南、四川等省在藍石棉礦床普查勘探和研究方麵都取得了許多成果,特別是雲南省地質局,探明了一個中國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藍石棉礦床。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北京召開了有90多個單位參加的“藍石棉資源研究應用協作座談會”,積極開展了藍石棉資源的研究應用工作。
四、寶石資源勘查
寶石、玉石、雕刻石統稱寶石礦產。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證實,中國至少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已能采用玉石材料作工具和佩飾器。中國的寶石工藝(主要是玉石工藝)曆史悠久,在國際上素享盛名,被譽為“東方藝術”。
為適應寶石工藝發展的需要,一九六四年正式開展寶石地質工作。主要是對正在開采的幾個玉石礦山,如新疆和田的白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密縣的密玉,湖北鄖陽、竹山的綠鬆石,浙江的青田石等玉石礦山,作了一些地質調查;對遼寧岫岩玉礦進行了普查評價,提交了儲量報告。
一九七七年以後,寶石地質工作得到了加強,多數省、區地質局都安排了寶石的勘查。地質部舉辦了兩期寶石地質學習班,還先後兩次組織赴澳大利亞考察,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一九八三年五月又成立了寶石研究鑒定室,以加強寶石的鑒定研究工作。
通過地質工作,已基本搞清了新疆和田玉、遼寧岫岩玉的成礦地質條件和賦存規律,擴展了對其分布範圍的認識;對河南南陽獨山玉、密縣玉,湖北鄖縣、鄖西、竹山等地的綠鬆石,遼寧阜新、淩源的瑪瑙,福建福州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山東萊州石,以及廣東肇慶端硯石,安徽歙硯石,湖南瀏陽菊花石等已有幾百至幾千年曆史的玉石、雕刻石礦,都不同程度地擴大了礦區遠景,並指導了開發利用。此外,還新發現了一批桃花石、綠鬆石、瑪瑙、琥珀產地及祁連玉、丁香紫、巴林石、蛇紋石質玉等新品種,找到了已經失傳的古鬆硯石產地。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首次找到了一批藍寶石、紅寶石、石榴寶石、鋯石、橄欖綠寶石、海藍寶石、碧璽等高檔寶石礦床(點)。新找到的藍寶石礦床,同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藍寶石礦床類型相同,已知分布範圍相當大,遠景可觀。上述一係列寶玉石礦床和礦點的發現,為中國寶石、玉石工藝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資源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