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後期,柴達木地質隊從盆地北緣轉向盆地中部,在鄭綿平等一九五七年發現含鉀鹵水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發現現代光鹵石沉積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勘查,最終探明了一個罕見的大型現代含鉀鹽湖——察爾汗鹽湖。該鹽湖的麵積5800平方公裏,鹽層厚30—50米。除含食鹽、鉀鹽外,還伴生有硼、鋰、鎂等多種元素,它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鉀肥產地。
在雲南蘭坪、思茅地區,一九六○年錢佐國等發現了猛野井鉀鹽礦床,繼由雲南地質局十六地質隊進行普查勘探,是中國已知的唯一的古生代鉀鹽礦床,雖僅為一個中型鉀鹽礦,但其經驗對指導找尋這類礦床很有意義。
四、硼礦資源勘查
一九五七年初至一九六四年底,柴達木地質隊對柴達木盆地北緣的一係列鹽湖進行比較係統的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陸續發現了20多處硼礦床,其中包括中國著名的大柴旦和小柴旦硼礦。二十多年來,該地硼礦的開采、加工規模不斷擴大,昔日人跡罕見的地方已變成一個有一定工業的城鎮。
五十年代中期起,經過地質、化工部門二十多年的工作,在遼寧鳳城、寬甸、營口,吉林的集安地區以及西藏的班戈、杜佳裏湖等地,發現和探明了一批重要的硼礦產地。
西藏鹽湖中的硼礦早已馳名中外,但資源底數不清。為查明西藏的硼礦資源,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地質部藏北地質隊範敏中等先後踏勘了100多個鹽湖,查明其中12個鹽湖中含有硼砂。在踏勘的基礎上,西藏地質局藏北地質隊對班戈湖、杜佳裏湖、紮布耶茶卡湖和茶拉卡湖的硼礦進行了勘查,於一九六四年前後分別提交了初勘或普查報告。
一九五六年,地質部東北地質局一一七隊在遼寧寬甸縣五道嶺一帶開展硼礦普查工作,發現一些線索。一九五七年初,東北地質局遼吉地質隊又在吉林通化集安地區找到了硼礦線索。一九五八年,遼寧、吉林地質局分別組建了硼礦專業地質隊,加強硼礦普查勘探工作。先後在遼東、吉南地區發現了一批硼礦產地,其中重要的有遼寧鳳城縣二台子、寬甸縣楊木杆子、五道嶺磚廟溝和吉林集安高台溝等大、中型硼礦床。一九六○年七月,地質部在遼寧丹東市召開了內生硼礦地質工作經驗交流會,推動了硼礦地質工作的開展。會後不久,遼寧省地質局五隊在營口縣後仙峪地區發現了一個大型硼礦床。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化工部門的地質隊先後對楊木杆子、磚廟溝等已知硼礦區進行補充勘探,擴大了礦區遠景。一九七七年八月,遼寧省地質局丹東隊,在鳳城縣翁泉溝地區又探明了一個特大型硼鎂鐵礦床,擴大了中國硼礦資源的潛在優勢。
五、重晶石礦資源勘查
重晶石是化學工業所需要的重要原料,在油漆、造紙、橡膠、玻璃、陶瓷等工業,在鑽探工程特別是石油鑽探工程中,需要量很大。四十年代,少數地質工作者對廣西、湖南、浙江、山東、河北等省的一些重晶石礦點做過地質調查。吳磊伯在廣西象州聖母嶺地區較詳細地調查了重晶石礦的分布情況和地質特征,研究了礦床成因,並估算了儲量。正規勘探工作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後進行的。經過三十多年的工作,已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區發現了重晶石產地,已探明的重晶石儲量,可以滿足國內需要,並可出口。
在重晶石資源的普查勘探工作中,湖南、廣西、貴州、陝西、山東、甘肅、湖北、福建等省、自治區地質局的有關地質隊,探明的重晶石儲量較多,其中最突出的是湖南省地質局四○七隊。一九七一年三月至十一月,該隊在新晃貢溪地區開展以尋找鉀、礬、鉬礦產為主的綜合找礦時,楊振煌、範祖全、劉天榮等發現了分布較廣的沉積型重晶石礦。從一九八○年起,四○七隊對這個礦進行普查評價,曆時三年,終於基本查明了礦區的規模和礦石的質量,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提出評價報告,探明儲量5000多萬噸,礦石品位高,是中國已知礦區中規模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