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3 / 3)

(四)粵北鎢礦。

從五十年代開始,廣東省地質局七二二隊、七○三隊、七○五隊,冶金工業部九三二隊、九三七隊、九○九隊先後在粵北地區開展普查鎢礦的工作,探明了大批鎢礦,使這裏成為中國又一個重要的鎢礦產地。其中連平鋸板坑鎢礦是一九五七年由廣東省區調隊根據物探、化探異常發現的。一九六五——一九六八年由廣東省七○三隊進行勘探並作出了評價。探明該礦規模巨大,是以鎢、錫為主的多金屬礦床。

(五)雲南個舊錫礦。

個舊地區早在明代即曾開采銅礦,後逐漸轉為采錫,錫產量居全國之首,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錫都”之稱。經過數百年的開采,資源漸趨枯竭。為了查清錫礦資源情況以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由地質部西南地質局五○一隊、雲南錫業公司地質隊,先後在個舊地區進行錫礦地質勘查工作。首先對區內8個砂錫礦進行普查勘探,接著根據礦山擴建的需要,又對區內原生礦進行了普查評價。經過多年的工作,銅、錫礦儲量大幅度增長。七十年代初,冶金工業部三○八地質隊在該區深部花崗岩接觸帶中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錫石硫化物礦體,進一步擴大了礦區遠景。古老的“錫都”猶如枯木逢春,繼續保持了中國境內最大錫礦基地的地位。

(六)廣西大廠錫礦。

大廠地區在古代即開采過錫礦。一九五五年,冶金地質二一五隊來此普查,選定長坡地區進行評價,在該區頁岩地層之下找到了150多條錫礦脈,通過詳細勘探,於一九五九年提交了一個中等規模的錫礦產地。以後通過物、化探工作,發現本區有大麵積高強度的磁異常。結合地質控礦條件分析,於一九六○至一九六一年進一步向深部探索,發現了本區最大的盲礦體。至一九六五年,最終探明大廠錫礦是中國又一個特大型的錫多金屬礦,已建成為冶煉錫、鉛、鋅等有色金屬的重要原料基地。

(七)廣東銀岩錫礦。

一九七九年初,廣東省地質局七○四隊綜合組首次提出銀岩可能存在多金屬斑岩礦床的推論。經現場踏勘並在地表和民窿采樣證實含錫,推斷其深部應有隱伏岩體存在。經檢查,已證實地表不同方向的含錫斑岩脈向下彙合成為隱伏—半隱伏含錫花崗斑岩體。經過五年多的普查勘探工作,探明了一個大型斑岩型錫礦床。

(八)滇西地區錫礦。

雲南省地質局第四、第五等地質隊,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三一○隊,七十年代後期在滇西地區找錫,經過幾年的普查、勘探工作,探明一批大、中型錫礦床,錫礦點分布較廣,證實滇西錫礦帶是東南亞錫礦帶的北延部分。礦石易采易選,對地方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

(九)遼寧楊家杖子鉬礦。

該礦是中國東北地區最重要的鉬礦資源基地,四十年代即被日本侵略者開采掠奪。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七年,冶金部一○五地質隊到本區普查找礦。在已知鉬礦的外圍,發現了北鬆樹峁和新台門兩個鉬礦床,擴大了楊家杖子鉬礦的儲量。一九七七至一九七八年間,一○五地質隊,根據斑岩成礦理論的啟示,在楊家杖子鉬礦區的東北部,找到了藍家溝斑岩型鉬礦,儲量再次大幅度增長。

(十)吉林永吉前撮落鉬礦。

該礦是五十年代探明的大型斑岩鉬礦,輝鉬礦主要富集於中等強度的矽化帶中,礦化均勻,規模大但品位貧,尚未利用。

(十一)陝西金堆城鉬礦。

一九五五年九月,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六四七隊在秦嶺東段商縣、洛南、丹鳳間進行普查找礦時,郭伯珠、趙享等六人組成的地質普查組在金堆城附近發現了含黃鐵礦、輝鉬礦的石英脈露頭,隨即跟蹤追索,圈定了礦化範圍。一九五六年三月,組建金堆城地質隊,對此礦化區進行勘探,曆時三年,探明鉬儲量近百萬噸,伴生銅20多萬噸,使中國的鉬礦儲量躍居世界前列。以後又在礦區外圍發現和探明了洛南縣的黃龍鋪鉬礦和華縣桃園鉬礦,進一步擴大了儲量。

(十二)河南欒川鉬礦。

該礦是河南省秦嶺地質隊在一九五六年發現的。一九五七年盛中烈等在秦嶺隊圈出的次生暈鉬異常的基礎上,對南泥湖和三道莊地區的鉬礦進行了普查評價。一九五八年,在進一步工作後,又找到了上房溝鉬礦床。一九七○至一九七三年,河南省地質局三隊對上述礦區進行了詳細勘探。最後探明本區為中國含鉬品位最富、易采、易選的特大型鉬礦產地。

(十三)湖南新化錫礦山銻礦。

該礦位於湖南中部,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銻礦產地,有“銻都”之稱。早在公元一五四一年即被發現,初被誤認為錫礦,錫礦山因此得名。一八九二年開始工業性開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極盛時期。一九四九年前,已生產銻礦42萬餘噸。本區地質調查始於一九二○年,不少中外地質學家來此作過調查。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九年間,冶金地質二三四隊對這個礦作了詳細的地質工作,發現了上童家院深部的4個盲礦體。一九七七年冶金地質二四六隊繼續對該區進行詳細勘探,新增儲量數十萬噸。湘中地區是中國銻礦最多的地區,除錫礦山外,還有沅陵湘西鎢銻金礦、邵陽羅城銻礦兩個大礦和中小型銻礦20餘處。

(十四)甘肅崖灣銻礦。

該礦位於秦嶺西段,先後經甘肅省地質局天水地質隊和甘肅冶金二隊進行勘查,是西北地區已知最大的銻礦山。在秦嶺西段,還有宕昌銀洞梁、大草灘、岷縣甘寨等銻礦分布。

(十五)貴州晴隆銻礦和雲南木利銻礦。

自黔西南晴隆、興仁,向南經桂西北隆林、西林,到滇東南的廣南,分布著不少的銻礦產地,其中以貴州晴隆銻礦和雲南廣南木利銻礦最大。這兩個大型銻礦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現的,與錫礦山銻礦、沅陵湘西鎢銻金礦,甘肅岩灣銻礦並稱為中國五大銻礦。

(十六)貴州五大汞礦。

中國汞礦主要集中在湘黔川陝地區,尤以貴州最多。雖開采的曆史已很久,但過去對資源狀況並不清楚。貴州的萬山、務川、丹寨、銅仁、黃平等五大汞礦的儲量,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後探明的。萬山汞礦,明萬曆年間已進行開采,已有四百五十多年曆史。直到一九五四年才由貴州省地質局五○五地質隊進行遠景評價。一九五五年,貴州冶金一隊又來此作地質勘探工作,發現了十餘處汞礦,探明儲量近3萬噸,萬山每年產汞數百噸,成為中國生產規模最大的汞礦。一九八○年在萬山礦區采出一顆特大辰砂晶體(長65.4毫米,寬3.5毫米,高37毫米,淨重237克),它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晶體,被稱為“辰砂王”。

(十七)陝西旬陽汞礦。

該礦分布在陝西南部旬陽一帶,古代曾在這裏開采,留有老硐數百處。五十年代秦嶺區調隊認為這裏的汞礦很有遠景。一九五九年,陝西省第一地質隊開始工作,一九七六年探明了公館南礦帶汞礦;一九八○年又探明了公館北礦帶汞礦。同時,在公館以南5公裏處發現了比公館汞礦大得多的青硐溝汞礦,旬陽地區的汞礦儲量僅次於貴州。

五、鎳礦資源勘查

中國鎳礦資源不多,致使“一五”計劃開始後,成為急缺礦產。五十年代初期,經過大力尋找,探明了吉林磐石紅旗嶺和四川力馬河兩個硫化鎳礦,均屬中型。以後在雲南墨江找到一個風化殼鎳礦,雖為大型,但不易利用,故至五十年代末,鎳礦資源不足的問題仍未解決。

一九五八年九月,煤炭部一四五地質隊在甘肅省永昌縣地區進行普查找礦時,在野外找到一塊含有孔雀石的黑色沉重的礦石。地質部祁連山地質隊湯中立見到這塊礦石後,在原發現者帶領下,去現場實地觀察,並采取了礦石標本。回隊後,經該隊技術負責人陳鑫初步鑒定是一塊含礦的超基性岩,建議送化驗室分析。化驗結果證實,這塊礦石含銅並含較富的鎳。陳鑫等當即來到礦區,在礦體露頭上設計了第一口探井。當施工至16米深處時,就揭露了很富的原生鎳礦體。一九五九年,地質部開始了礦區勘探工作,僅用兩年半時間,就探明一個大型銅鎳礦床。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七年,在第二、三礦區繼續進行勘探工作,又探明了隱伏的巨大富礦體,使金川鎳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個特大型硫化鎳銅礦床。這一發現,一舉結束了中國貧鎳的曆史。昔日甘肅龍首山下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已變成一座新興的有色冶金工業基地——金昌市。

一九八○年以來,在新疆富蘊和哈密地區先後發現了新的大型硫化銅鎳礦。富蘊銅鎳礦已在開采建設。哈密地區鎳礦遠景很好,現正進一步勘查,可能形成中國另一個鎳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