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2 / 3)

(一)湘南——粵北鉛鋅礦。

位於南嶺地帶,已探明鉛鋅礦產地百餘處,其中中等規模以上的近50處,主要分布於粵北韶關地區和湘南郴州地區;此外,在廣西的大廠錫礦中,也伴生有大量鉛鋅礦。本地區鉛鋅礦金屬儲量總計占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是湖南株洲、水口山、廣東韶關三大鉛鋅冶煉廠的主要原料供應地。

1.粵北凡口鉛鋅礦

凡口礦是早已開采的老礦山,清朝時煉過青礬,“凡口”由此得名,但未作過係統的地質調查。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間化工部三四三隊來此作過硫鐵礦普查,並對鉛鋅礦進行了綜合評價。一九五八年,廣東省地質局七○六地質隊進入礦區勘探,至一九六五年結束,查明凡口鉛鋅礦為中國東部最大的鉛鋅礦,而且礦石品位很高,遂建設成為一個重要的資源基地。

2.水口山——康家灣鉛鋅礦

水口山鉛鋅礦是個著名的老礦,康家灣鉛鋅礦是一九七六年才由湖南冶金地質二一七隊發現的,這兩個礦均位於湘南。水口山鉛鋅礦雖已開采多年,但未作過係統的地質調查,儲量不清。五十年代中期,經過化工部三四三隊、地質部四○六隊和湖南冶金地質二一七隊先後進行勘探,證實為一大型礦床,在此基礎上建設了水口山冶煉廠。康家灣鉛鋅礦已查明的儲量和水口山鉛鋅礦相近並含有金。

3.黃沙坪鉛鋅礦

該礦位於湘南。湖南省地質局黃沙坪地質隊於一九五四年開始在此普查勘探,經四年工作查明為一大而富的鉛鋅礦,成為株洲冶煉廠的主要原料供應基地。

(二)甘南西和—成縣鉛鋅礦。

分布在甘肅南部的西和、成縣,以及陝西鳳縣一帶,有大中型鉛鋅礦產地十餘處,成縣地區最多,廠壩、畢家山、李家溝、鄧家山等均為大型鉛鋅礦,其中又以廠壩礦的規模最大。這個礦在清代曾作為銀礦開采。五十年代初期,地質部曾派隊對地表褐鐵礦作過多次調查。一九六六年後,冶金部甘肅冶金地質一○六隊和冶金地質一隊先後來此勘探,查明為一開采條件較好的大型礦區,寶成鐵路就在近旁經過,已進行礦山建設。

(三)滇西蘭坪金頂鉛鋅礦。

古代曾作為銀礦開采,留有老窿數百處。一九六○年雲南省區調隊衡思清等到此作了普查評價,證實礦區遠景良好。一九六五至一九八二年雲南第十一地質隊進行詳細勘探,探明鉛鋅金屬量達1400萬噸以上,礦石品位富、能露天開采,是中國已知的最大的鉛鋅礦。後在外圍又發現了跑馬坪、菜子地等大、中型鉛鋅礦。

(四)青海錫鐵山鉛鋅礦。

該礦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東緣大柴旦附近。根據古代采礦遺跡,青海省地質局錫鐵山地質隊於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進行了普查勘探,查明為一大型鉛鋅礦。

(五)江蘇棲霞山鉛鋅礦。

該礦位於南京附近。最初被誤認為錳礦,一九四六年謝家榮到此調查指出地表所見錳礦石,可能為鉛鋅礦的錳帽。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江蘇冶金地質八一○隊在棲霞山錳帽的下部鑽探到較富的鉛鋅礦體。一九七九年後,又在老礦西部發現了新礦體,已建設成為華東地區的一個主要鉛鋅礦產地。

(六)華北地台北緣鉛鋅礦。

華北地台北緣西起內蒙古狼山地區,向東經張家口到承德地區,分布著一連串鉛鋅礦。其中西部狼山地區的鉛鋅礦、中部張家口蔡家營鉛鋅礦,都是大而富的礦區。

狼山地區鉛鋅礦分布在河套以北、固陽以西一帶,為沉積變質型鉛鋅(銅)礦。其中最為著名的礦是霍各氣、炭窯口、東廟3處。一九五八年內蒙古冶金地質一一五隊根據牧民提供的線索於六十年代探明。一九七九年,內蒙古地質局一○五隊在固陽以西的甲生盤探明了一個以鋅為主的鉛鋅硫礦床,伴生有大量的硫鐵礦,可以綜合利用。

蔡家營鉛鋅礦位於河北張家口以北,一九五八年群眾報礦時發現,經河北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工作,證明為一個以富礦為主的大型礦床。

(七)四川會理鉛鋅礦。

分布在會理—會東地區,為沉積變質型鉛鋅礦。和雲南昭通地區鉛鋅礦連成一片,以天寶山和大梁子鉛鋅礦最大。大梁子鉛鋅礦五十年代時先由四川省地質局西昌地質隊進行調查,繼由四○三隊進行勘探,至一九六六年結束工作。會理天寶山鉛鋅礦早在三十年代時曾作為銀礦開采。一九五八年後,四川省地質局一○四隊進行了勘探,四川冶金地質六○二隊又進行補勘。會澤鉛鋅冶煉廠就是以開發本區鉛鋅礦為基礎興建的。

(八)遼東鉛鋅礦。

包括青城子、關門山、八家子、蘭花嶺等眾多中小型礦床。其中以青城子和關門山兩處規模最大,最為重要。關門山鉛鋅礦是遼寧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勘探的,礦石品位很富,經濟效益顯著。青城子鉛鋅礦是由遼寧冶金地質一○三隊探明的,為遼寧最大的鉛鋅礦生產礦山。本區絕大多數的鉛鋅礦都已開采,為沈陽冶煉廠和葫蘆島鋅廠提供礦石資源。

(九)內蒙古昭烏達盟鉛鋅礦。

該礦分布在昭烏達盟,包括白音諾爾、小營子、硐子、荷爾勿蘇等一批礦床。位於昭烏達盟北部的白音諾爾鉛鋅礦,一九七○年被當地群眾發現後,由內蒙古第三地質大隊進行普查勘探,已確定係一大型富礦。

在上述地區之外,還找到和勘查了浙江黃岩五步鉛鋅礦、川西白玉呷村鉛鋅礦等規模較大的鉛鋅礦產地。

四、鎢、錫、鉬、銻、汞等礦產資源勘查

鎢、錫、鉬、銻、汞等有色金屬礦產是中國具有優勢的礦產。一些礦床如贛南鎢礦、個舊錫礦、楊家杖子鉬礦、錫礦山的銻礦和湘西、黔東的汞礦等,久已聞名於世。過去雖做過一些地質工作,但資源情況並未查清。一九四九年以來對這些礦產資源作了係統的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對它們的遠景和分布規律也有比較深的認識,探明了可觀的儲量。如鎢礦已探明的儲量,為其他國家現有鎢礦總儲量的3倍多。鎢礦的產地,遍布於19個省、自治區、市,主要產地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5省、區。錫礦探明儲量也居世界前列。雲南、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等5個省、自治區的儲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97%。中國鉬礦資源探明的儲量占世界各國已探明鉬礦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很廣,以河南、陝西、遼寧三省最多。中國銻礦儲量一向居世界第一位,探明儲量約占世界銻礦總儲量的44%左右;分布在13個省、自治區,以湖南、廣西、甘肅、雲南4省、自治區最多。中國汞礦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四川、陝西、青海等省。上述5種有色金屬礦產,不僅可以較長期的滿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且是重要的出口創彙礦產品。

(一)贛南鎢礦。

在贛南地區大餘西華山一帶的鎢礦,一九○八年即被當地農民發現。一九二九年,先後有燕春台、徐克勤、丁毅等到此進行地質調查,編有《江西南部鎢礦地質誌》,對該區鎢礦的地質特征及礦業作了較係統的評述。五十年代初,重工業部長沙勘探公司二○一隊、二○五隊及江西省地質局贛南地質勘探大隊九○八隊、九○九隊先後進入本區進行鎢礦的普查勘探,鎢礦儲量擴大了數倍,從而建成了西華山、大吉山、巋美山、盤古山四大礦山;使開采多年,瀕臨資源枯竭的“鎢都”,再度煥發青春,繼續成為中國主要的鎢精礦產地。

(二)湖南柿竹園鎢礦。

相傳明、清時期即曾在此開采鉛鋅礦。一九五六年建立的東坡有色金屬公司,也在這裏開采鉛、鋅和黃鐵礦。一九五七——一九五九年,湖南省地質局四○八隊,到這一帶普查發現了白鎢礦。至一九六三年,采納了該隊陳仕謀等的建議,對原有實物資料,特別是鑽孔岩心進行詳細檢查和研究,結果發現鑽孔深部有較好的黑鎢礦,而且分布範圍很廣。經過三年細致深入的綜合方法勘查,終於查明柿竹園是一個特大型的鎢、鉬、錫、鉍共生的金屬礦床,為中國最大的鎢礦,也是世界上已知的鎢礦床中最大的一個。

(三)福建行洛坑鎢礦。

一九五七年,江西省區調隊在福建省西北部地區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發現重砂中有不少黑鎢礦。經追索,又發現了原生的含鎢石英脈,並及時作了普查評價。此後,冶金部所屬地質隊來此對石英大脈中的鎢礦進行了初勘,探明鎢礦儲量6000餘噸。不久,福建省第五地質隊、三○六隊陳天祥等對花崗岩體中蝕變強烈的細脈帶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鎢的品位能達到工業要求,一九六三年起,三○六隊在行洛坑礦區進行詳細勘探,曆時三年,探明鎢的總儲量比原來石英大脈中計算的儲量擴大了50倍。是中國的第二個大鎢礦,其中伴生的鉬礦也可達到中型礦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