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七月,國家科委和地質礦產部在天津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地熱工作會議,總結交流工作經驗,討論發展地熱工作的方針政策、今後任務和地熱科學發展規劃。會議提出發展地熱工作的總方針是:積極穩步、因地製宜、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根據中國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的特點,會議確定,今後應以直接利用和綜合利用為主;少數有高焓地熱的省、區、市,應根據需要和可能,有重點、有步驟地發展地熱發電;低於100攝氏度的中、低溫熱水一般不再建地熱電站。同時,還應搞好地熱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

二、中國地熱資源的類型及其概況

根據地熱成因和儲存條件,中國地熱資源可分火山(或岩漿)型高溫地熱、盆地型中低溫地熱和斷裂型中低溫地熱三種類型。

火山(或岩漿)型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現代板塊構造的邊界,如台灣、藏滇地區。地熱異常具有明顯的高熱流、高地溫梯度。地熱田的下部5—10公裏存在有岩漿房或重熔的岩漿體,形成大於400攝氏度的高溫熱源。熱田蓋層、儲層、熱通道、熱源都比較清楚,焓值高,潛力大,是利用地熱發電的主要開發對象。

盆地型中低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板塊內部巨型斷陷、坳陷盆地地區,如華北、鬆遼、四川等盆地。地熱異常主要受斷塊凸起,或褶皺隆起控製。熱的來源除受區域地溫場影響外,沒有特殊熱源。熱儲層常是多層次,麵狀,分布廣,一般具有較大熱能潛力。在某些深坳陷區還可能賦存有地壓地熱資源。

斷裂帶型中低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板塊內部基岩隆起區以及由斷裂形成的山間小盆地、小型穀帶,如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山西、陝西、粵、閩等地。地熱異常區主要受活動斷裂控製,特別是張性正斷層對熱水的賦存、出露具有重要意義。地熱異常區範圍一般較小,麵積幾平方公裏或小於1平方公裏。除熱水沿斷裂帶深循環加熱外,沒有特殊熱源。熱能潛力一般不大。

中國大陸上的地熱資源,已發現的天然溫泉和部分鑽孔、礦井等所揭露的水熱活動區約2500多處。主要集中於東部沿海各省和西南部的西藏、雲南西部和四川西部等地,形成為兩個地熱帶,即濱太平洋地熱帶和藏滇地熱帶。

濱太平洋地熱帶,包括台灣、福建、廣東以及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等地區,共有溫泉等水熱活動區600處。溫泉水溫超過90攝氏度的有幾十處。一些地方的水溫超過100攝氏度。如福建省福州熱田,勘探孔深529米,井底溫度107攝氏度;漳州地熱田,勘探井深265米,井底溫度120攝氏度;廣東省汕頭東山湖熱泉區,鑽孔水溫102攝氏度。這個地熱帶的高溫地熱田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在大陸其餘各省,多數屬於150攝氏度以下的中溫熱水。

藏滇地熱帶,是中國大陸部分水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地熱帶上,從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及岡底斯山,西到阿裏地區的朗久熱田,沿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羊應鄉、羊八井熱田,直到四川西部理塘、滇西地區的騰衝,分布有大量的沸泉、熱噴泉、噴氣孔等,共有溫泉600多處,已發現高於高地沸點的水熱活動區近百處。這是一個高溫水熱型和蒸氣型地熱帶。已完成淺層熱儲勘探的西藏羊八井地熱田,麵積14.5平方公裏,最高溫度172攝氏度,孔口壓力4.6個大氣壓。羊應鄉熱田井口達201攝氏度,正在勘探中。雲南騰衝火山區,其中熱水塘—熱海熱田,其潛力大於羊八井。根據淺孔測溫,12米深溫度達145攝氏度。根據同位素地球化學溫標推算,深部熱儲溫度可達到230攝氏度以上。

除兩個地熱帶以外,中國其餘省區,也分布有相當數量的溫泉和地熱異常區。現知多數為9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地熱資源。

中國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特別是東部的一些盆地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華北盆地大於4攝氏度/100米以上的地熱異常區約90個。北京市東南地區地熱異常麵積100平方公裏,地熱井孔口最高溫度70攝氏度。天津市郊區附近已查明了3個地熱異常區,總麵積達1300平方公裏,已有600—1500米深的地熱井380多眼,孔口最高溫度96攝氏度,一般孔口溫度60—80攝氏度,年開采熱水量達4000多萬噸。華北平原的冀中坳陷,已有熱水井百餘口,熱水分布麵積達1500平方公裏,孔口最高水溫95—118攝氏度。這裏的地下熱水具有產量大,水質好,分布廣,儲層多的特點。

鬆遼盆地和江漢盆地熱水資源也相當豐富。江漢盆地有一口熱水井的井口水溫97攝氏度,日產熱水1500噸,並含有鋰、鍶、硼、銫等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