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區域地質調查(2 / 3)

內蒙古第二區調隊以李家營子幅作為1∶5萬區調試點,從一九七一年開始,經曆四年多時間,取得了豐富的區域地質資料,深化了對礦產分布規律的認識,發現礦點、礦化點38處。其中小營子鉛鋅礦經評價證實為大型礦床。接著又進行海蘇壩幅、黃崗梁一二八地和天山好力寶等地區的1∶5萬區調,分隊從1個發展為3個,並建立起物探、化探分隊配合區調工作。

總的來說,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中國的1∶5萬區調仍處於試驗階段,對1∶5萬區調的性質、目的和工作方法仍在不斷探索中。一九七七年底,地質部門在上海召開區調普查工作會議,提出了“1∶5萬區調必須部署在成礦遠景帶”,實行“區域展開,重點突破”、“區調隊和綜合地質隊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與管理工作的探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地礦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總結了二十多年來中國1∶5萬區調所取得的成果和工作經驗,明確了1∶5萬區調與礦產普查的界線,研究製定了今後1∶5萬區調工作的規劃和措施。會議著重指出,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地質工作發展的趨勢,1∶5萬區調今後主要應部署在重要成礦遠景區帶、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要經濟建設區和中心城市及其周圍地區;並指出,今後的1∶5萬區調要針對不同調查地區區分不同的目的任務,在技術要求和作法上可以有所不同。1∶5萬區調要廣泛收集已有的各種資料,采用實測和編測相結合的方法,以節約工作量,加快工作進度;同時隊伍一定要精幹。會議還要求廣大區調工作者解放思想,積極改革,大膽探索,務求使1∶5萬區調做到效率高、成果好、投資省。

這方麵現已取得一些有益的經驗,如:

1.福建省區調隊一分隊林家楠等采用雙重填圖法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在平和地區開展1∶5萬區調三幅聯測,測區麵積1407平方公裏,結果新發現古火山機構、火山噴發中心50個。通過火山噴發——侵入係列和火山構造的控岩控礦研究,建立起“環狀組合體”的概念,深入了火山構造的研究。圈出各類物探、化探異常378處,發現了一些新的礦床類型和含礦層位及新礦產地89處,其中有12處遠景較好。他們認為1∶5萬區調既不同於礦區外圍的大比例尺普查,也不同於專題性地質研究,而是一項具有特定任務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

2.吉林省通化地質大隊(後改名為第四地質調查所)充分利用已有各種資料,采用編測結合的方法開展1∶5萬區調。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9名地質技術人員完成了四方山—板石溝鐵礦帶1300平方公裏的編測任務,查明了測區的地質構造、數十個鐵礦床(點)的層位關係和劃分出3個含鐵層位,解決了多年礦產普查勘探中沒有解決的地質問題。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又以17名地質技術人員完成了通化赤柏鬆銅鎳礦遠景區1100平方公裏的編測任務,查明了測區內成礦基性岩體的時代、3個銅鎳礦找礦遠景區,並發現了金鬥銅鎳礦床和泉源溝金礦點。五年共完成1∶5萬區調編測麵積2642平方公裏,相當於6.5個圖幅,隻用了相當該省一個實測圖幅的投資。他們認為,在積累有大量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的老礦區外圍,或者工作程度較高的成礦遠景區,采用編測結合方法開展1∶5萬區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