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 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
一、東部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
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一九五三年從東部地區開始的;利用過去的一些區域路線地質調查和礦區地質資料,進行綜合歸納,並適當補作一些野外工作,編製出《1∶100萬地質圖》、《礦產分布圖》、《大地構造圖》、《內生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圖》及其說明書。到一九六一年底,共完成了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麵積407.8萬平方公裏。經過近八年的工作,對中國東部區域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征、內生金屬礦產的生成與分布規律等,進行了第一次較係統的總結和有益的探索。
二、西部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
一九六一年以後,地質部對西部地區1∶100萬區調工作進行了全麵部署。這裏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工作、生活條件十分困難,大部分是地質工作的“空白區”。區調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截至一九七五年,共完成21幅區調圖幅,麵積為345萬平方公裏。一九六四年地質部決定由青海省地質局開展青藏高原北部地區1∶100萬溫泉幅和玉樹幅的區調工作,從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和陝西等省區調隊各抽調一個分隊以加強青海區調隊的技術力量。在這兩幅圖的測區內,有著名的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巴顏喀拉山是長江、黃河兩大水係的發源地。這裏屬典型的高寒大陸性氣候。一九六五年,首先實測了3條南北向縱貫圖幅的踏勘路線。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七年,區調隊喬金良等又先後組成二十個小分隊和專題組,轉戰在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和可可西裏無人區。他們頂風冒雪、爬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完成了任務。一九七二年,1∶100萬溫泉幅和玉樹幅正式出版,受到了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這些成果為以後編製出版的《青海1∶100萬地質圖和礦產圖》、《青海省地層表》、《西北區化石圖冊青海分冊》以及《全國1∶400萬地質圖》、地質圖集、礦產圖集、構造體係圖等提供了資料;在青藏鐵路工程地質、某些國防工程、草原牧區規劃和建設方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疆區調隊(前為地質部十三地質大隊)張良臣、陳哲夫、王廣躍等從一九五五年開始進行1∶100萬區調,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工作,到一九七五年完成區調麵積計162.6萬平方公裏,查明了阿爾泰山、準噶爾、天山、昆侖山等山係的構造特征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建立了新疆的基本構造格架,初步調查了礦產資源分布情況。
三、西藏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然地理條件極為複雜,絕大部分是無人區,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更為艱巨。一九五一年,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組織西藏工作隊,李璞、方徨、王大純、王忠、任天培、何發榮、張倬元、朱上慶、崔可信、魏春海等地質工作者,隨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進入西藏,進行地質考察,曆時十個月,行程約11萬公裏,收集了不少地質資料。接著,中國科學院先後又組織了六次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在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較係統的地質調查研究,並於一九六八年出版了珠穆朗瑪峰地區1∶100萬地質圖,麵積約8.6萬平方公裏。
一九七五年西藏地質局開測1∶100萬拉薩幅,陝西、河南等省地質局及中國地質科學院都派出中青年地質技術人員支援,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1∶100萬拉薩幅於一九八○年公開出版發行。一九八○年西藏地質局建立區域地質調查隊,承擔西藏地區1∶100萬區調任務,先後完成了日喀則、亞東、改則幅的區調任務;並與成都地質學院合作完成日土幅和噶達克幅,至此西藏地區的1∶100萬區調已接近完成,麵積約118萬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