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 概述
一、區域地質調查的性質、任務和作用
中國所進行的區域地質調查(簡稱區調)是地質工作中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綜合性的基礎地質工作,是地質工作的先行步驟,其工作內容幾乎涉及地學的各個領域。
區域地質調查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技術,對一定區域內的地層、岩石、岩體、構造、礦化等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比較係統的觀察研究,闡明區域內各地質體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關係和地質發展史。按照地質製圖學原理分別測製成1∶100萬、1∶20萬和1∶5萬三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圖。與此同時,對區域內的重礦物分布以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場進行調查,並對礦點、礦化點和各類主要異常進行檢查,圈出成礦遠景區帶和普查找礦有利地段,編製區域礦產圖。
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和成果,不僅促進了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勘查工作的發展,而且也廣泛地為國防、冶金、煤炭、石油、化工、輕工、建材、水電、交通、鐵道、海洋、農林、地震、環保、旅遊等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所利用。
二、區域地質調查在中國的發展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到一九四九年,隻有少數中外地質學者在一些著名的山係,如秦嶺、南嶺、祁連山、天山以及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做過零星的路線地質調查工作,在北京西山、江蘇寧鎮、湖南、江西、四川等部分交通較方便的地區填製過大中比例尺區域地質圖。然而,就全國來說,特別是邊遠地區,區調研究的程度很低,更沒有進行過綜合性的區調工作。
自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中國的綜合性區調大體經曆了以下四個階段:
1.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以1∶100萬區域地質編圖和編測地質圖為主,並進行了1∶20萬區調的試點。通過這一時期的工作,基本上掌握了1∶20萬綜合性區調工作方法,培養了技術骨幹,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20萬區調奠定了基礎。
2.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六年,基本完成了中國東部地區(東經180度以東)的1∶100萬區域地質編圖和編測工作,廣泛開展了1∶20萬區調,並在個別省、區開始了1∶5萬區調試點。
3.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年,除西藏外,全國已基本完成(台灣未統計在內)1∶100萬區調工作。1∶20萬區調工作在大多數省、自治區已陸續完成。並開始對部分1∶20萬區調圖幅進行修測再版。在已完成1∶20萬區調的省、自治區開展1∶20萬區調成果資料總結。在成礦遠景區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試點。
.一九八一年以後,區調工作逐漸轉移到以1∶5萬區調為重點,繼續進行邊遠高寒地區的1∶20萬區調;部分省、區開始編寫《區域地質誌》和《區域礦產總結》。同時在1∶5萬區調資料的基礎上,試行按地質構造單元編寫地質誌。
五十年代中期以來,各有關地質部門還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一些地區開展了1∶5萬—1∶20萬專門性的地質填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