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綜合預報(2 / 3)

據此,關於綜合預報的含義如下:綜合預報是建立在各單項前兆預報研究基礎之上的綜合,包括對前兆資料正常和異常的識別,前兆機理的探討,以及各種異常之間相互聯係的研究等。綜合預報的依據是:包括中強以上地震(尤其是7級以上地震)在內的震例經驗和由此提煉的震前異常圖象,以及關於地震孕育過程中各種前兆顯示及其機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綜合預報的方法包括單項異常識別和多項異常的綜合圖象識別等經驗性方法,以及概率性方法和物理性方法。綜合預報的目的,是對地震孕育和發生的可能性及其過程進行判斷,提出長期、中期、短期、臨震預報意見。

(二)綜合預報的思路和途徑。

綜合預報的思路是在長期預報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孕震過程的階段性思想是建立綜合預報思路的基本出發點。在預報實踐中,根據大震前不同時期出現不同類型異常的事實,中國於一九七二年提出了地震孕育的階段性和長、中、短、臨的分階段預報思想。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地震學者總結出如下觀點:從許多震例看,一次大震前往往出現多種異常現象,它們在時空分布上經常不是散亂無序的,多種異常現象往往在空間上集中出現,在時間發展上同步或相關,反映它們在物理力學上有密切的內在聯係。運用這些特點並結合對大區域地震活動背景的認識,對異常作出綜合分析,將會有助於減少判斷的片麵性,提高預報的準確度。這種建立在孕震過程階段性認識基礎上的分階段預報思想為國內外地震科學工作者所重視。同時,中國地震工作者對孕震過程的階段性發展的物理本質也進行了研究。

第二,階段性預報是綜合預報的基本途徑。基於地震孕育的階段性思想,可以製定分階段的地震預報程序,每個階段在不同程度上作出對未來事件的預測,使震情判斷由粗到細,由大範圍到小範圍,最終向地震三要素接近並達到防震抗震的目的。這種階段性預報思想是綜合預報的基本途徑。

長期預報是對某一地區數年至數十年地震形勢的預測,主要是依據地震活動性資料的統計分析,地殼形變、斷層活動的觀測研究以及天體運動、地球自轉等,對大震形勢作粗略估計和概率性預測;中期預報是指對某些地區一至數年地震趨勢的判斷,它依據各種前兆趨勢異常的時空分布特征圈定地震危險區,並運用某些經驗公式來估計未來地震的強度;短期預報是依據中期階段趨勢異常背景上出現的異常速率的較大變化,以及新異常的增加等所做的數月內的震情分析;臨震預報則是根據臨近地震時較大範圍內突發性異常的不斷增多,並參照其向未來地震震中逼近的動態特征,以及天體、氣象等因素的觸發調製作用和前震、動物行為異常、地下水等宏觀前兆,來進一步估計未來幾天內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和強度。

通過各方麵資料的綜合分析,運用長、中、短、臨的預報方法,形成了中國漸進式的綜合預報途徑。

第三,對綜合預報的科學思路可作如下概括:以物理為基礎,結合地質構造環境,在地震現場觀測、研究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各種前兆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不斷改進和提高地震前兆台網的監測能力,深化對地震孕育過程及其前兆特征的定量研究,努力探求定量預報指標和有效的綜合預報方法;大力推進與實際資料密切結合的理論模式、室內外實驗和前兆機理研究,建立具有實用意義的多種預報模式,使經驗性預報向有較明確物理基礎的概率性預報推進,並為實現物理性預報打下基礎。

三、綜合預報的方法

綜合預報方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經驗性預報、概率性預報和物理性預報。至八十年代中期主要還是經驗性預報,並采用了一些概率性預報方法,物理性預報尚有待研究。

(一)經驗性預報。

經驗性預報是在一定科學思路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震例資料分析,取得對異常特征的經驗性認識,從而總結出預報地震強度、時間和地點的某些經驗性方法。

震級預報。多年的預報實踐和理論研究發現,地震強度主要取決於孕震體(相當於貯能體)的大小。因此,地震震級主要以反映孕震體大小的異常空間展布範圍和反映與震源體尺度相聯係的異常持續時間作為特征量;據此,預測未來地震強度的主要方法是依據異常持續時間的長短和異常展布範圍的大小。異常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均以其對數與震級相關。同時,也可根據構成地震活動性圖象(如地震空區、地震條帶、前震等)的上限震級和其他地震活動性指標估計震級。

時間預報。關於發震時間的預報,除了統計性的粗略估計之外,直接的預報則是建立在對前兆現象發展階段判別的基礎上。長、中、短、臨的階段劃分和判定,實際上是發震時間判斷步步逼近的預報方法。因此,時間預報的關鍵就在於對各階段前兆現象的判斷,尤其是對短臨異常的認識。在已經作出短臨階段判斷的情況下,更具體的發震時間判斷,尚須配合對地震觸發因素的時間效應的考慮,如朔望、磁暴、氣象要素的突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