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生的地質環境研究 地震綜合預報
綜合預報是相對於單項預報而言並與單項預報並行發展的,它是在震情判定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中國的地震預報工作,一開始就走的是“多路探索,多兵種聯合作戰”的道路,在地震監視區都有數種乃至數十種前兆手段在進行觀測。各種觀測方法往往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觀測到異常,並分別提出各自的震情分析意見。為了對其作出整體的統一判定,首先在一些地震監視區(以後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綜合分析組,其任務是研究各種異常之間的關聯和組合,分析與彙總各單項方法的預報意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未來震情的綜合判斷意見。這種預報方法和工作程序被稱為綜合預報。在近二十年的預報實踐中,綜合預報方法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科學思路、方法與途徑。
一、綜合預報的由來與發展
(一)綜合預報在邢台地震現場的預報實踐中出現。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後,大批專業人員奔赴現場,進行現場觀測和餘震預報的探索。在現場調查中發現,三月八日和三月二十二日兩次強震前,均出現了小震活動的“密集—平靜—大震發生”的現象,這為用小震預報大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經驗。現場調查還發現,在震前一二天內,往往出現地下水、動物習性、地光、地聲等宏觀異常現象以及地電、地磁、形變等觀測值的變化。地震工作者們在現場邊觀測、邊總結、邊進行試驗性預報。三月二十六日晚,駐在地震現場寧晉縣耿莊橋的地震考察隊分析組根據三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餘震活動的“密集—平靜”,餘震活動向震區北部擴展,震區地震波形異常,老鼠亂竄,水位上漲和無線電訊號異常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提出有發生6級左右強餘震的可能。當晚十一時十九分,發生了6.2級強餘震。這是第一次綜合預報實踐,並取得了成功。
此後,隨著現場觀測工作的開展,各部門在震區周圍建立了地震活動、地磁、地電、地聲、地形變、重力、地下水及動物行為異常等觀測點,並在紅山台成立了綜合分析組,在現場開展了以多種前兆為基礎的綜合分析預報工作,並在一些5級左右較強餘震的監視預報實踐中,積累了綜合分析預報的震例資料和現場經驗。
(二)綜合預報在監測預報實踐中得到發展。
邢台地震後一年,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靠近京、津地區的河北省河間縣發生了6.3級地震。之後,根據邢台經驗,在京、津地區陸續布設了地形變、地電、地磁、重力、地下水位和水氡含量等多種項目的前兆觀測,加之邢台地震後建成的北京電信傳輸測震台網,初步形成一個地震綜合監測網。一九六九年七月渤海7.4級地震前,取得了較長時間的連續觀測資料。在渤海地震總結中發現,探索大震前兆,需要從較長時間和較大範圍觀測資料的統一分析對比入手。例如,地震活動、地電阻率、水氡含量等,都在震前出現了半年至一年左右的較長時間的趨勢性變化。與此同時,震前一二天出現的動物行為異常,又加深了人們對震前可能有短臨前兆的印象。由此認為,大震孕育可能涉及較長時間和較大範圍,且在長時間孕震過程中可能具有階段性發展的特點。這就啟發人們開始考慮階段性預報問題。
一九七○年一月發生的雲南通海7.8級大地震,進一步提供了大震前有臨震異常存在的事實。此後,當年發生在四川大邑的6.2級和寧夏西吉5.1級地震,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一係列大震和中強震震例經驗的基礎上,在一九七二年春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上,針對7級以上大震正式提出了“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的試驗性預報程序的建議,由此進一步推動了關於地震孕育過程的研究工作。
一九七三年二月發生在四川爐霍的7.6級大震,在震前觀測到長達一年多的地電阻率等的趨勢性下降異常,和臨震前幾天出現的水氡觀測值突跳、地傾斜矢量轉向等突變異常,從而更進一步證實了震前有長時間緩慢趨勢變化和臨震快速變化兩類不同異常,以及孕震過程具有階段性這一特征。
總之,邢台地震後中國各地一係列大震的現場實踐,推動了前兆方法的綜合觀測與研究,加深了對孕震過程中多種前兆異常特征的認識,逐步形成了地震孕育具有階段性特征和階段性預報的思想,因而推進了綜合預報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了海城地震,一定程度地預報了龍陵、鬆潘等地震。但是,唐山地震未能作出短臨預報,這說明地震綜合預報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有許多難題有待研究與解決。
二、綜合預報的內容與思路
(一)綜合預報的含義。
中國所進行的地震綜合預報,是在對各單項地震前兆及異常機理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現有震例的經驗和對孕震過程的理論認識,通過對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進行判斷並提出震情分析意見的預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