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貞不渝是兩個靈魂的相遇與融合,那千載難逢、金堅玉潔的生死戀情,是生命的永恒,在今天的時空裏他們的精神依然彌漫。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刻著“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是那個時代的革命誌士人生的抱負,是他們生命價值的呈現,是的,他們的愛情也如閃電似彗星,卻是天空中的永恒的絢爛,即使今天依然映照在人們的記憶中。
1923年的秋天,石評梅留在了女子師範,她也是在這個時候結識的高君宇,雖然彼此相互敬愛,然而石評梅始終停留在過去的悲痛中,既不能忘記悲痛,又對未來的感情產生了憂慮,那時的青年們,特別是像高君宇和石評梅這樣的青年們,他們胸有匡國之誌,他們相信愛情是生命的融合。
在相處的幾年間,他們相互關懷,雖然擁有革命的友誼,但也在默默間產生了真摯純潔的愛情,可以想象,革命的氣息早已濃密,舊時代的勢力依然強烈,似乎是一個熾熱的氛圍,煎熬著所有的人。
高君宇是革命戰士也是一個詩人,曾經在紅葉上寫下真摯的詩句,那是他內心真實的獨白,他的深沉在紅葉間傳承,傳承著對石評梅刻骨銘心的愛情,然而石評梅依然不能接受他。
在她的心裏,並不是沒有感情,隻是曾經感情的挫折在她心裏留下了太深的創傷,好似折斷的花蕊,已經落下晶瑩露珠的無奈。
1925年,高君宇病危,石評梅真心相許,細心地照料,此時她已經走出了曾經的傷痛。其實很多時候,要明白一件事,需要一定的時刻,一定的境況,一場非同尋常的經曆,或者是一次靈魂的觸動。
可惜此時的高君宇已經病危,不久之後就病逝了,那是一個勇敢忠誠的29歲的生命,石評梅遵照他生前的囑咐,將他的遺體安葬在了陶然亭畔。在他墓碑上石評梅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隻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這便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深情。
今天在北京陶然亭公園中央島西北山麓的叢林之中,在園中的西湖之畔,還可以看見兩幢依然潔白的漢白玉石碑,那便是高君宇與石評梅的墓地。
在高君宇去世後,每個星期石評梅都會前來,抱著墓碑悲悼泣訴,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她人生的兩次戀愛都是以悲劇告終,這給石評梅造成了深深的打擊。
或許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想,人總是要向前走的,生命之中也會有太多的際遇,有歡笑,有清靜,有悲泣,也有痛苦,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總不能把一切的一切都帶上,這樣就會給生活太重的包袱,人生,總是有遺憾的。
多少年以後我們回味的那些遺憾依然美好,可對於石評梅那樣的女子來說,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靈魂的深處,沒有虛假,沒有掩飾,於愛情她是沁入骨髓的,這是一個性格堅貞的女子對生命的真誠,她是一個詩人,她可以寫下讓人悲泣滴血的詩句,因為她用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去描繪每一個感動的瞬間,每一個深刻的畫麵。
“我愛,我原想追回那美麗的皎容,祭獻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誰知道青春的殘蕾已和你一同殉葬。”或許生命之中,總會遇到那麼一個人,他願意為你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這是一個偉大的情感,這樣的人值得珍惜,這樣的人值得付出,但這樣的人可遇不可求,要懂得珍惜。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因為終日傷心,加上革命事業的操勞,猝患腦膜炎,醫治無效,於9月30日死於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或許在那一刻她是最明白的,那時,她沒有悲傷,沒有恐懼,因為很快她就可以與高君宇終年相伴。曾經“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在她去世以後實現了。
在石評梅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感動與深情,而淒涼的結局卻是無比得壯美,在每一個年華都讓人感動不已,在真正的情路上沒有孤獨,因為心中充斥著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