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抓住機遇:機會太多,你隻能抓一個(1)(3 / 3)

肯德基在打入中國市場之前,公司曾派一位執行董事來華考察。他站在北京街頭,看著街上流動的人群穿著都不怎麼講究,於是便認為中國消費水平低,想吃的人多,但是肯掏錢的少。公司認為他是僅憑感覺做出預測的,因此被總公司以不稱職而降了職。

後來公同又派了一位董事前來考察,這位董事先是在北京街頭用秒表測算出人流量,然後請500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品嚐肯德基炸雞的樣品,並詳細詢問他們對炸雞的味道、價格等方麵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對北京的食品原料行業作了一番調查,並得出結論:如果肯德基能夠打入北京市場,必然會盈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開張不到300夭,盈利就高達250多萬元。而這位有獨到眼光和頭腦的董事回去後不僅升了職,還被指派負責中華區域的肯德基經營管理工作。

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曾經說過:“對於21世紀的商人而言,頭腦是最大的資本,因為,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善於經營的商人,通常都有著敏銳的眼光,更善於因勢導利,麵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記者曾在采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時候問他;“您能快速成為世界首富的秘密是什麼?”比爾,蓋茨回答說:“很多人看待微軟的成功隻是技術、人脈和市場營銷,其實這些都隻是表象,我成功的秘訣很簡單,就是一個好眼光。”

香港富豪李嘉誠曾經在談到自己的經營心經時曾說過:“好景時,絕不過分樂觀,不景氣時,也不過度悲觀。在衰退期間,大量投資。我們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投資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正是憑借這樣長遠的眼光,李嘉誠的事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年輕人要創業,就必須要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略性眼光,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如此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才能把握機會,摘取成功的果實。

聰明的人,善於發現並抓住機會

馬雲曾經說過:“如果我馬雲能夠成功,那麼80%的年輕人也能夠成功!”可為什麼那麼多人沒有成功呢?除了創業激情,吃苦耐勞的精神,還在於馬雲有眼光。馬雲是一個善於發現商機的人。

馬雲的出生地杭州,是中國經濟最成熟的長三角經濟圈,有著中國最為龐大的從事外貿業務的中小企業集群,也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

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馬雲對中小企業的需求有著最為深刻的體會:購銷信息的缺乏、產購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國際業務和轉口貿易的成本偏高,都是讓這些中小企業主十分頭疼而又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馬雲就從這裏看到了商機:中小企業使用電子商務將會是未來的一種趨勢。馬雲堅信:“互聯網對於發展中國家是機遇,對中小企業是機遇,互聯網是以快打慢,以小博大。競爭會迫使更多的企業上網。不上網的企業,會老不會大。”

於是馬雲毅然放棄在北京已經穩定的事業,回到杭州,建立了自己的阿裏巴巴竺獲成功。

很多機會就好像蒙塵的珍珠,讓人無法看清它華麗珍貴的本質。成功的人不會等塵埃完全散去才去拾起寶貴的珍珠,他們往往會先出手,再全力以赴衝向目標。

一百多年前美國《紐約時報》對電報誕生25周年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電報的誕生使得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比過去翻了一番。看到這一消息後,16個美國人都萌發了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的念頭。他們都有前瞻的眼光,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

來自各行各業的這十幾個人開始著手行動起來,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陸續領取到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相關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至少要等到明年選舉過後才能在征訂和發行上允許代理。

為了免交執業稅,其中的15人聽到這一答複後,暫時停止了行動,他們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家,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讓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一個奇跡誕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