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聚攏人心:讓更多的人為你點“讚”(3)(2 / 2)

年輕人在成功之後,一定不要忘了一起拚搏努力的其他成員。一定要讓每個人都能分享成功果實,獲得充分的自尊,這樣才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隻有分享,才能共贏。

在阿裏巴巴,馬雲奉行的就是這樣一種“財散人聚”的價值觀,他從來不用幾句蠱惑人心的口號,也不用寫在紙上的幾行文字來敷衍員工,而是讓他們從物質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報酬。馬雲曾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想到一點,我們需要雷鋒,但不能讓雷鋒穿打著補丁的衣服上街去。”馬雲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公司上上下下,馬雲從來沒有虧待過任何員工,當然也包括跟他一起創業的“十八羅漢”。阿裏巴巴上市以後,馬雲在股權上僅僅持有5%,其餘的全部都分發給了他的員工和合夥人。

據阿裏巴巴披露,IPO將使阿裏巴巴在一夜之間誕生4900名“小富豪”,這意味著,整個集團的7000餘員工中,近70%都成了“富豪員工”。平均每名員工有萬股,每人通過IPO得到的財富剛好100萬港元。這是馬雲更樂意看到的結果。他深知,僅僅依靠價值觀和夢想,也是無法長久留住人心的。

對於馬雲的舉動,吳炯至今仍覺得難以理解。他對我說:“馬雲的胸懷,我很佩服。馬雲完全沒必要給他們股份,但馬雲給了他們相當多。”

蔡崇信也說:“馬雲把他自己的很多股份慷慨地分發給18個創始人,注重團隊,注重朋友義氣。其他的互聯網創辦人都是自己占30%到70%,大股東永遠是大老板,這樣的公司能否持續發展是個問題。馬雲提出公司是永遠的,人是會換的。這是個健康的理念。”

據統計,在企業跳槽最高峰的時期,阿裏巴巴的跳槽率是同領域甚至整個行業中最低的。對於這一點,當然,我們不難理解,是馬雲用實實在在的實惠感動了員工,從而使阿裏巴巴在穩定的人員調配中逐步壯大和發展。

阿裏巴巴之所以名揚海內外的大企業,無一不是聚集了大量優秀人才,而之所以能夠留住這些人才,就在於阿裏巴巴對這些人才十分“上心”。和馬雲一樣,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就是這一觀念最有力的實踐者。

蒙牛集團在1999年創業之初,注冊資本隻有100萬元。業界某元老聞知此事,拍案大笑:“100萬元能幹什麼!”出乎意料的是,牛根生以前在伊利的許多老下屬聽說之後,不約而同紛紛投資蒙牛。

他們之所以敢把錢投入一個前途未卜的新公司,緣於牛根生在伊利集團時就在進行“人情投資”。

因為業績突出,伊利公司給他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他卻把錢分成5份,為5位部下每人買了一輛麵包車。他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夥,其他的小額分配更是難計其數。

牛根生的座右銘是“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他這麼說,更是這麼做的。他將蒙牛集團的股份幾乎全分給了底下的人,他住的房子不如手下人住得大,他拿到的薪水不如手下高管拿得多。正是這種主動散財的精神,才使蒙牛集團迅速發展壯大,沒幾年便進入中國乳製品企業前三甲。

對於企業來說,企業瘋狂斂財,忽略員工利益,則人心離散;企業發展了,處處把員工的利益放在前麵,這樣有利於人心凝聚。

浙江溫州許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都深諳“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道理,他們紛紛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將家族股權稀釋,即把股權分給經營管理、技術創新的新骨幹,網羅經營人才、技術人才,廣泛聘用職業經理人,實行所有權、經營權分離,令家族企業逐步過渡為現代企業,使企業越做越大。浙大蘭德老總陳平隨著企業越做越大,自己的股份卻越來越少,最後到了隻有10%。因為雖然自己的股份少了,但蛋糕做大了。

散財聚人心,這是經商的至高境界。散財永遠是激勵部下奮勇拚搏的最佳途徑,也是年輕人聚攏人心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