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2 / 2)

3.提問要兼容有序,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活動中可以根據活動目標,合理安排問題的難易次序,一般認知性問題在前,理解性問題次之,創造性問題最後。這樣,既體現了活動中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又為幼兒積極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腳手架”。

所提問題的內容應包括學習的重點、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心中有目標,有培養孩子整體發展的目標和活動具體的目標。教師要圍繞這些目標、內容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幼兒思維,拓寬幼兒的視野。

4.盡可能地提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封閉式問題。封閉式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大弊端:首先,這類問題鼓勵幼兒猜測而不是動腦。其次,選擇性問題的價值含量低。因為具有猜測性質,幼兒對這類問題的回答並不能說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內容。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答案具有不固定、不確定性,給幼兒更大的思考空間,也就給了幼兒更多推理、判斷、假設、分析的機會。這樣有利於激發幼兒的講述積極性、拓展幼兒思維、想象創造力,教師準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進入積極狀態。

(二)激發幼兒問題意識,發展幼兒提出問題的能力。

1.由問題引發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反問,簡單地可以說是教師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重新拋給幼兒。教師的反問能保持談話主體的活力。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的反問無疑是進一步生成主題的催化劑,由於教師的反問,主題的開展不再淺顯,而是隨時可以調整強化的,這樣的談話自然就更有意義。

2.通過創設情境、豐富材料引發問題。《綱要》指出:“兒童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並開展活動”,肯定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學習中,問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師對幼兒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從創設情境、豐富材料做起。在新課堂中,要把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

(三)提高教師回應能力。

教師麵對的是一群多變的孩子,他們的回答問題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隨時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從而生成各種不確定的問題,這時老師的即時調控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要保護幼兒的問題意識,還要引發幼兒的進一步討論。對於不一樣的問題采取不一樣的應對策略:

1.轉移視線。教師根據幼兒生成的問題,判斷是否有潛在價值,有價值的,教師進行點撥,引向顯性價值方向;沒有太大價值的可以轉移幼兒視線,轉移到有價值的方向。

2.深化主題。當幼兒生成的問題有價值時,教師應采取強化、鼓勵策略,並靈活調整原有計劃,追隨幼兒思維,求得意外收獲。

3.嫁接是指對幼兒生成的不同問題進行有效鏈接,形成新的有價值的問題。

4.商議探討。幼兒對某一問題引起爭議時,教師應從尊重幼兒的意願出發,采用師生、生生共同商議的策略。

5.留疑。對幼兒生成的問題教師無法作出判斷時,可坦誠相告,師生共同對疑難問題探究解答。

教師的提問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師隻有掌握了設問的技巧,課堂才會變得更生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