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保護教育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如正確有序地穿衣服能保護身體,鞋帶係得牢固可避免孩子跌倒摔傷,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吃飯不嬉笑打鬧可避免氣管進異物。家長還可以創設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孩子拿不到玩具時,家長不要急於幫他把玩具拿到手,而應引導孩子先自己想辦法拿;若經過努力還拿不到時,再有禮貌地請別人幫忙。逐漸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這樣,孩子在自己的勞動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三)通過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讓幼兒學習自我保護。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將自我保護的學習內容融入遊戲中,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生活技能。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好動、隨心所欲的特點,而且不知深淺,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師不注意玩一些危險物品,做一些危險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師不能因此而限製幼兒的活動,因為幼兒需要不斷地獲取經驗,在生活中不斷探索和反思,在與環境進行交互作用之後從而獲得相應的信息和感受。
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是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這些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一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二是對突如其來的事件的靈活處理的能力。孩子有時候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處理某些較危險的事情,這就需要成人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救技能。如:玩耍時不小心擦破皮應立即請求他人的幫助;在商店和父母走散了,可找商店的叔叔、阿姨或警察幫忙等。總之需要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孩子想出各種自救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應變技能。
(四)充分發揮家長作用,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幼兒園的活動與家長的支持、配合密不可分。我們應轉變家長的觀念,從包辦代替到獨立實踐,從害怕孩子遇到困難到主動教孩子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家長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這一教育資源,豐富安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讓幼兒區分安全與不安全事情時,可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尋找各種圖片或利用各種現代化設備提供安全方麵的材料,豐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同幼兒之間的橋梁工作,我們可以在“家園聯係”上設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專欄,和家長共同討論、交流看法。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的主要生活、學習場所,但是出了學校和家庭,孩子就要步入社會,並在社會的舞台上演繹人生。為了讓孩子們適應未來社會,讓他們及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逐漸鍛煉社會能力,自覺抵製不良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邀請專家給家長和幼兒舉辦有關自我保護方麵的講座,讓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使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增強家長們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兒自律,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健康與安全不能被動地等待給予,而應該讓孩子主動獲得。這種獲得要從良好的環境中來,從各種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從豐富多彩的遊戲中來,從家園一致的教育中來。讓我們共同為孩子創造一片健康安全的生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