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構建輕鬆課堂,實現多向交流
傳統小學課堂一般是教師滿堂灌,無論學生是否聽得懂,老師隻按照自己的思想講授課程內容,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極少。再加上傳統師生關係處在威嚴、不平等的處境之中,有的小學生在課堂上貪玩,不認真學習,故意和老師較勁,有的害怕學不會變得極為緊張和焦慮,影響自身的學習,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調查研究發現,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輕鬆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主動與老師溝通、與其他同學溝通,及時把自己的學習狀況反饋給老師,進而老師可根據學情調節教學,照顧到所有同學,實現有效教學。要想構建輕鬆的小學科學課堂,實現課堂的多向交流,教師需要主動接觸學生、關心學生,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不僅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實現有效教學。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公,要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三、在操作活動中進行探究
小學生生活閱曆淺,認知能力低下,實踐經驗少,具體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因而,要使小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在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使認識不斷深化,從而獲得真知。科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他們對這些知識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有著獨特的個人情感,學習積極性高。大多科學知識是兒童能夠親自觀察和操作的,學習資料就在學生身邊,俯拾皆是。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意識,讓他們在動手活動中不斷產生獲取新知識的愉悅。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時,三年級學生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如鐵釘、石子、銅鑰匙會沉入水底,木塊、泡沫則浮在水麵上等,我在教學中,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突破口,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做石塊、木塊在水中沉浮的實驗,從而自然引出課題,提問:“這些物體在水中為什麼有的下沉,有的上浮?”學生麵對客觀真實的具體現象,產生疑問,激發探究興趣,我再引導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在小組中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從而積極投入到探究物體浮沉實驗中,自主得出結論。
四、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
小學生很在乎老師對自己的評語。教師在課堂上恰當的評價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鼓勵學生認真聽講,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獲得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這裏講的評價不單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包括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這些是有機的整體。評價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讚賞、批評或者點撥等,但要做到張弛有度、恰如其分。對小學生來說,更多地來自老師語言的誇讚和眼神的欣賞,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於觀察,不吝讚美之詞,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到輕鬆與和諧,從而有助於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