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忽視美術學習過程對學生評價的影響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普遍比較重視對學生美術活動結果的評價而很少觀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熱情,忽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教師隻是用傳統眼光看待作業,往往以構圖是否適中,比例是否恰當,塗色是否均勻作為標準,忽視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麵的發展予以評價[2]。
對策:利用多種過程評價方式評價學生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美術活動表現評價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及交流表達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活動表現評價可以采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方式,既可以在學習之前、學習過程中進行,又可以在學習結束後進行。評價結果以簡單形式加以記錄,並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3]
1.過程性資料進行評價。采取以某一時間段為單位,把學生在課堂上的構思、草圖、完成和未完成的,能體現學習過程的作品收集起來,建議學生對自己的階段作品集進行評價。雖然,工作量比較大,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比較辛苦,但可以通過作品集了解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情感的反映都非常直觀、清楚。從美術心理角度考慮,當學生回過頭欣賞作品集裏自己曾經的“得意之作”時,可以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提高,從而激發他們追求進步的信心。
2.參與意識、合作能力等評價。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不會與人合作的人,在當今社會中將如何生存?教師在學業評價中,不僅要關心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等綜合能力。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給學生找學習夥伴,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對方的重要性。
3.過程加終結進行評價。傳統課程評價受目標取向的影響過深,評價隻注重結果,以結果為導向,不注重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在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中,更應注重過程評價。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有利於比較客觀、全麵地考查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師生互動和學生成長。
學生美術作業多元化評價方法的研究,符合《美術課程標準》的精神,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所有評價方式的目的都應該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此過程中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從而促進美術課程的良性循環,為學生今後的自我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這樣的評價方式符合新課程的改革,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以上幾種評價方法各有各的利弊,需要老師根據自己學校的不同情況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為進一步構建更符合學校教學現狀及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初中美術作業評價機製,我會繼續努力,使學生美術作業評價朝著更趨多元多維的方向發展。
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去了,課堂不再是美術學習的唯一場所,時時處處都是學生的審美對象、創造源泉。正因為評價的多元性與包容性,美術課堂成為放飛心靈的港灣、展現自我的舞台、直麵世界的窗戶。作業不再是學生的煩惱與負擔,美術體驗活動成為學生的向往,學生向往在活動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屠美如,等.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初探.美術教育,1988(1).
[2]尹少淳.中國美術教育.教育觀念決定評價技術,2001(5).
[3]全日製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製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李雁冰.課程評價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