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初中美術作業評價策略的探討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胡慧娟
摘 要: 本文主要針對目前美術作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評價主體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被動;評價內容單一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忽視美術學習過程對學生評價的影響。然後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采取相應的策略:利用多元化評價主體優化美術作業評價;利用人性化評價語言改進美術評價內容;利用多種過程評價方式評價學生能力。美術作業的評價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是對整個教學效果的檢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同時又是對學生美術能力的反饋,以便學生及時總結,從而揚長避短,不斷提高。
關鍵詞: 初中美術 作業評價 存在問題 改進策略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在美術學習中,重視對學生學習活動與美術作業的評價,初步建立科學的評價機製。通過學生的課內作業實踐進行作業評價,評價主要是為促進學生發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因而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我認為目前許多做法過於刻板,不利於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時用簡單刻板、沒有生氣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無疑是一種傷害。藝術教育家屠美如等推測:“可能由於教育的不重視,讀、寫、算的壓力和青少年開始建立起客觀評價標準,因而對自己繪畫能力喪失信心。”[1]現行中學美術學習評價方式中存在三個比較典型的問題。
一、美術作業評價主體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被動
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技法為基本目標,進一步培養對美術的興趣,選拔美術尖子為教學導向。某些教師在教學中隻注重美術技能技法的傳授,讓學生按照教學要求用模仿方式被動地學習。評價過程中隻有教師的個人評價,不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能力差異,簡單地依靠“對”與“錯”或者“像”與“不像”主觀地進行評價,學生沒有發言權,由於教師在評價中處於“權威”地位,學生隻是被動服從,導致課堂作品基本都是依照教師心目中的模式產生的,就算有個別富有創意的“搗蛋”作品,最終還是落個教師和其他學生不認同的下場,由此導致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像”就是好作品,“不像”必定是畫得不怎麼樣的結論。所以,在美術學科的作業評價中,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輕易下結論,這不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
對策:利用多元化評價主體優化美術作業評價。美術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不僅體現在美術學科內部,而且十分強調對其他學科的滲透融合,強調由單純重視傳授知識轉向既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強調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及學習能力的鍛煉,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培養。美術評價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殊性。首先學生的美術作業具有特殊性,它帶有學生的個人審美情趣與年齡特征。其次美術作業的評價不像其他學科有標準答案。在評價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優良的等級標準對作業進行評價,但這不足以體現作業的缺點和不足。
可讓學生參與評價,以自評、互評和展覽式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
1.學生自我評價。淡化由教師個人決定學生作品優劣的做法,使學生從小養成為自己畫畫的意識,畫出自己喜歡的畫,以真正發揮學生的個性。他們對自己的作業才是最有發言權的。所以每次課堂作業評價時我都留給學生充裕時間,可以請作者介紹創作思路,以及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或不太滿意的部分。
2.學生互相評價。可以請其他學生評價。為了引導學生參評,我特意設計了一些問題。例如:“你喜歡哪張作業,為什麼?”“這張作業哪裏畫得最好?”“你覺得同學的評價與你的觀點一致嗎?”“你認為這張作業應如何修改?”
3.展覽式的評價。將所有學生的作品置於教師事先布置好的展台上或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分組進行欣賞參觀。展覽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學生直觀地對全班學生的作業有所了解,所以很多學生非常在意自己作品被他人認可的程度。同時,展覽評價可以調節學生情緒。所以,這種評價方法很受學生歡迎。采用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評價,為學生互相觀摩、互相交流提供場所,有利於激發和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