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必要性探究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龐巧珍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初中教學工作中出現了新特點,尤其是初中德育教育,其麵臨的困難和挑戰也逐漸增多。德育教育關係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本文對新形勢下培養初中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必要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 德育教育 導向作用 必要性
一個具有美好品德和較高素養的人必定是一個受到大家歡迎的人。傳統教學中,教師偏重傳授學科知識,而對學生的品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地位愈發重要起來。獨生子女增多,引發了全社會對這一群體教育問題的廣泛關注。獨生子女大多在寵愛中長大,生活環境比較優越,自我意識強烈。教學者在麵對這樣的教育對象時,傳統教學方法未必能取得效果,應將素質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放在優先地位。另外,為了彌補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教學者還應將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學生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如何定義初中德育教育
德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有其特殊性,教學者需將德育內容與實際教學相結合,使其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加強德育教育,既是學校教學的實際需要,又是提升中學生自身素質的需要。教學者隻有充分了解德育的概念,才能製訂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進行有效教學。
二、德育要突出“德”的地位
重視“德行”的修養是古往今來許多聖哲先賢一致認同並極力宣揚的。“君子憂道不憂貧”、“生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德”的重視。初中德育要突出“德”的地位,就要明確教學方向,明確教學內容,並定期進行成果檢驗。德育教學應以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為方向,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為主要內容。德育教育還應注重發揮實踐的作用。教學者要鼓勵學生不僅參與課堂實踐,還要積極參與課後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總體來說,突出“德”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需要師生聯動、相互合作,以不斷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
三、初中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德育
即使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裏,初中生的個人成長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易引發學生價值觀的混亂,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發展之間有時並不是同步的,當社會因素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時,學生的辨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德育正好充當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德育的作用在於使學生形成根深蒂固的正確價值觀,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規範,從而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教學者要發揮好德育的積極作用,充分了解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性,並對社會發展概況有初步了解。
1.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叛逆期,自我意識膨脹,眼高手低成為印在他們身上的特殊標簽。因此,單調的說教根本不能達到培養學生德行的目的。教學者在教學過程要善於整合教學資源,對各學科知識進行優化,並與德育內容相結合,使學生不再因為課堂內容枯燥無味而失去學習興趣。另外,教學者還要積極創新,以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學方式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