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孩子最美的眼神(2 / 2)

在教室環境的布置上,進行“品”字形布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參與,將教室四周牆麵設置成學生大膽展示自我的天地,教室裏設有先進欄、才藝框、圖書角、理化園等,努力讓班級成為學生心儀的學習場所,使教室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四、“別看我隻是一隻羊”

一位哲人做過這樣的闡述:給一塊地除草的最好辦法不是施藥、深翻、勤鋤,而是種滿莊稼。關注學生的成長不僅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更多時候,可能還需要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簡單的誇獎,一道充滿期待的目光,一種尊重彼此的行動。

學生不單單是知識接受者,更是一棵棵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命樹。教師要學會賞識、學會尊重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賞識自己,體驗成功的樂趣;引導他們學會賞識他人,用積極的心態賞識人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讓我們蕩起雙槳”

不可避免地,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該允許學生“犯錯”。這是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生活的關懷與尊重,更是一種超越。而這對於教師來說,意味著一種挑戰,更需要教師的愛心和支持,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表揚他們,使他們注意自己的優點。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保證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心參與。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積極肯定,有效的評價是一門藝術,讓“評價”真正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在“評價”中發展。在科學教育課程方麵,做到科學與人文並重,突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著眼於塑造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健康的人格。

德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服務。一線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投入不僅需要“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沉穩,而且需要“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靈活變通,更需要“但開風氣不為師”和窮究義理、以破樊籬的自主精神與獨特意識。隻有在教育教學中投入真情,才能讓激情飛揚在師生之間,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龔樂進.素質教育下的教師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丁剛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二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