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於高職院校的學製本身比較緊、學生層次相對比較低,文化課結束後,許多學生對文化課的掌握還不夠好,無法做到融會貫通,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於實際工作。此外,由於國家規定某些崗位要持證上崗,而證書考取不容易,並且最快也隻能等學生畢業後,才能頒發到學生手裏,使很多學生失去畢業上崗實習的機會。
二、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對外貿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指導意義
1.“教學工廠”概念的內涵
“教學工廠”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院長在借鑒德國“雙元製”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又一個先進辦學理念。該理念注重創建仿真的教學環境,將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引入學校具體的教學中,讓實際工作與教學工作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南洋理工學院的學生第1年在校學習專業的基礎課程。第2年操作各級校企項目,通過項目學習專業知識。第3年真正進入工廠實習。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學生畢業後就成為專業熟練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經過10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通過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一批批專業及實踐能力都很強的學生。該理念也逐漸成為南洋理工學院自身的特色,並對其他院校有可貴的借鑒意義。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圍繞“教學工廠”理念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嚴中華(2013)認為教學工廠理念的核心是產、學、研的緊密合作。鄧益民、韋林(2011)認為“教學工廠”能帶來學校與企業雙贏的局麵。學生可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學校可為企業解決難題,帶來經濟效益。張建亮(2011)認為“教學工廠”能將職業教育與企業有機融為一體,是一種深層次的產學結合模式。梁漢昌(2010)認為“教學工廠”能調動學校內部各成功要素的潛在能量,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善和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創建一個重視團隊精神、創新能力、與企業化專業能力的開發的良好工作環境。張誌明(2010)認為企業項目和研發項目是教學工廠的重要載體。周俊朗、薑瑜(2009)把傳統教室格局變為“教學工廠”,使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感受企業真實的生產氛圍,充分實現課堂與實訓點合一的“學做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的“校企合一”、教學與技術開發、服務合一的“教研合一”。周新源(2007)認為“教學工廠”模式下學校按某一企業的要求和行會標準,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強化學生的實訓、實習環節,最大限度地完善企業參與教育的校企合作樣式。盧海(2004)認為就具體實施程序而言,“教學工廠”理念分為四個階段:①學校吸收企業的技術、資金,模擬企業環境;②學院予以學生項目安排,以配合企業的需求;③學院致力於大型綜合項目的開發和設計;④學院開發係列的專業技術中心,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
2.“教學工廠”於廣西外貿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啟示
綜合各位專家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仿真工廠”是工廠教學理念的“形”,而實現“實踐教學”的“工廠化”是工廠教學理念的“神”,隻有“形神兼備”才是真正的“工廠教學”。
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訓和實習。實訓安排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將知識應用於將來的實習和工作之中;實習是為了讓學生熟悉工作環境、過程、步驟、要求,畢業後更好地勝任工作。
實訓環節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識來源於實踐經驗的總結。理論正確與否,隻有通過實踐檢驗。按照“教學工廠”理念的指導,為學生創建一個仿真的工作環境才能強化校內實訓效果。而為學生創建仿真的工作環境,除了提高師資水平外,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重視新生的專業認知工作。
對許多學生而言,高中到大學是一個質的跨越。大多數高職新生進校後都呈現出一種迷茫的狀態。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一無所知,對大學的教學方式無從適應,對大學生活不知所措,未來規劃一片空白。這種迷茫的狀態直接影響他們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欠佳的基礎課程學習效果又直接影響後序一係列專業課程的學習,從而影響學生高職3年的學習。因此,當新生步入高職校門時,就應請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以專業教學作為班級的班主任或者學業導師,長期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親其師,信其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此外,組織學生到諸如海關或外貿公司等地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工作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更直觀地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