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學生動手做一做
政治課本中介紹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與生活常識,但理論的解釋再多,學生也不一定能明白其中道理,這時不妨讓學生做個實驗,將實踐結果同政治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和政治的真實,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學生會更加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熱愛政治課,如《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一課。
3.討論會
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觀點和現實中有筆記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書本上的人物與現象,學生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展開討論,讓每個人參加,這樣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形成政治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由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如就業問題,由此可推到資源、環境問題等。
同時,可以在課堂上經常討論本地的政治人物和政治現象,如李氏文化等。
4.講故事
如果能對課文作改編,將課本的主要內容貫穿於故事中,既能使每個學生投入其中,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如中華傳統美德的學習。政治課本中涉及大量成語,也可改編成故事。
對故事進行串聯,能把每個學生帶入情境中,並迅速產生共鳴,這種講故事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駕馭能力、組織能力和膽量,相信自己,下次會更好,形成了爭講故事的局麵,人人會講,一個比一個講得好,喜歡講。
5.讓學生當演員
政治不能重現,但政治可以重“演”。在課堂中,可最大可能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扮演政治人物,展現政治事件。讓每一個學生回到過去,真正看到政治、參與到政治中。當一回政治人物,演一回政治,讓政治放在麵前,既直觀,又現實。從各個方麵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喜歡政治人物,喜歡政治故事,更喜歡政治,也喜歡政治課堂。
三、教師的主導性體現
教師是一堂課的主導,課堂是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相互之間持續互動的過程,教師的任何一個行動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態方法、語言的組織、板書、知識麵,對學生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教師應用自己的行動吸引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學生,首先讓學生對老師有興趣,從而對課堂有興趣,對課堂有興趣,才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少名人在說到自己的成長經曆時,無不對那些善於激發學生興趣的老師讚不絕口。不僅老師教育學生善於激發興趣,家長同樣應關注孩子的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成功的關鍵,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現代教師所必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