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課改下的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創新(2 / 2)

在學習如何製作課程表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首先出示表格,並講解相關知識,讓學生小組內討論如何製作表格,如何在表格中合並單元格、添加斜線。通過討論學生找到相應的方法,並完成操作。最後教師讓每一組的學生自己研究討論,每小組做出課程表,可以嚐試改變字體、顏色等。通過小組討論和探究,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知識更有興趣,學習熱情越高,效果越好。

四、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次教學

由於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能力不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情況就存在很大差異,如果隻是針對某一層次的學生講解,則對於其他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教師隻是關注成績較好的學生,針對他們的掌握情況製訂教學計劃,對於一些後進生來說,會極大地挫傷學習信心,容易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教師要把學生按照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等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分別進行教學,製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既使優等生進行強化訓練,又保證後進生聽懂教學內容,促進各層次學生共同發展和進步。

五、創設教學情境,製定學習任務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為學生製定相應的教學任務,然後創造相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投入學習。通過設置一定的實際任務,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在探究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有針對性,避免盲目設置。同時要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強化信息技術學習效果。

在學習有關Word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用Word編輯的日記、作文等樣板,讓學生對Word編輯的東西有一定的直觀感受,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在Word中,怎樣插入文字、圖畫和各種特殊的符號。通過分析,學生對Word的認識會進一步加深,完成日記、作文的編輯。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學生掌握良好的信息技術技能,對於今後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農村小學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有效保證學生的學習,為學生提供各種有利的教學方法和環境,強化農村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沈俊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1(9).

[2]楊立,張桂芳,馮希葉.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分析與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6).

[3]張靜.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