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域特點導致不同地域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各有特色,它有利於分布在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高校,針對性地開展本區域盛行的項目,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以外,還可以到本區域的少數民族群眾當中更進一步學習和體會其中的文化含義。通過不同區域地方高校不同項目的開展,從而形成全麵普及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及文化的局麵。
2.3人力資源
雲南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除了為參與雲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準備的訓練之外,活動是群眾自發組織,群眾裏麵不乏傳統體育方麵的能手,但是他們自己是運動的能手,可是他們不具備到學校裏教學的能力。從少數民族區域出來的在讀大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參與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對於運動的組織、規則具有一定的了解,能輔助專業教師進行教學,但是,他們也不具備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較好地引入學校體育教育的能力。
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訓練,除需要具備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訓練的能力,更需要相關的專業課程作支撐,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進行更深入、規範的研究。因此,必須吸取人才,不斷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係,學科才能達到更大規模的優化,發揮其最大效果。但是,現實情況是雲南省體育教師對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投入的精力遠遠不夠,個人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較注重理論性方麵,對應用性方麵較少關注,忽視了進入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領域。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科研理論研究並進一步拓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方向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5]由此可見,雲南地方上和高校裏都具有一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技能者,缺少的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和專業課程。隻要把這些基本具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技能者和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者聯係在一起,進行培訓、學習、探討、研究,是可以解決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的。
2.4特色體育教育辦學
雲南高校教學總體落後於外省市,要想有一席之地,特色是關鍵。雲南最寶貴的資源是民族,最經典的品牌是民族,最耀眼的名片還是民族。[6]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納入高等學校教育合情合理且勢在必行。雲南各高校依據課程開發原則和實際,開發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是學校特色凸顯的有效和快捷途徑。如地處彝族自治州楚雄的高校可以依據開發出關於火的民族——彝族的傳統體育課程,包括耍獅子、打陀螺、踢毽子等項目;地處滇東南的高校可以開發苗族的拋花包、哈尼族的雙拐等。同時,通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可使部分對少數民族體育感興趣的學生脫穎而出,學校也可以借機建立相應的學校宣傳代表隊,如舞龍隊、耍獅隊、雙拐隊等,在恰當的時候參與高校的一些交流活動和社會活動,既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又可宣傳學校,可謂一舉多得。[7]
2.5民族文化的相互間學習和民族團結
雲南各高校招生麵向全國多個省市,在各高校裏形成了各民族大聚會的局麵,來自雲南省以外的學生對於雲南省及雲南省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是雲南本土的學生隻要跨越了地州,對民風民俗的了解也甚少。高校沒有開設相關介紹雲南省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公共課程。體育教育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容成了了解雲南、了解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唯一公共教學課程。通過以下教學例子說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如何增進民族文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