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語教學中的“生角”與“醜角”(2 / 2)

二、 適當的利用母語

英語教學中要盡量使用英語,但不排斥使用母語。教師要看到初中學生在開始學英語時,母語的習慣已相當牢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漢語。漢語對英語學習有幹擾的一麵,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麵。實踐證明,適當地、有目的地、有控製地利用母語,對英語教學是有利的。在英語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麵可以適當地利用母語:

1.利用英漢對比,提高英語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教師要預見學生的困難,並針對困難考慮相應的措施和教學方法,從而強化教學效果,節約教學時間。例如,英語和漢語表達方式大不相同的地方,是學生學習英語時感到難以掌握的地方,便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練習。這時,把英語譯成漢語,進行對比,既有利於學生克服漢語幹擾,又符合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英語和漢語在語音、詞彙或語法上的相似,最容易受到漢語語言習慣的幹擾。而不相同的地方,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時教師就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和方法,克服漢語的幹擾。

2.利用漢語作為教學手段,解釋意義比較抽象的單詞或複雜的句子,以幫助學生理解。例如,China and Russia are two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closely related as the lips and teeth.各個單詞學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組合在一起對他們而言就有點困難了。這時教師就需要借助中文,讓學生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和俄羅斯是兩個唇齒相依的鄰國”。這樣,學生借助於漢語,知道了英語意思。對初學英語的學生講解語言基礎知識時,可以適當地用漢語點明發音方法、書寫筆順和語法要點等。教師應適當地利用漢語檢查學生對英語單詞、句子、課文和閱讀材料的理解。

3.翻譯可以作為一種練習形式,用來檢查、講解、鞏固和發展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手段。但是,這種練習隻能是適當利用,特別在初級階段,要盡量少用,有所控製。

在英語教學中,對待英語和母語的關係,如果處理不當,過多地或一味地隻圖方便,較多地使用漢語,則必然會影響英語教學質量。中學英語課時本來有限,教師在課堂上把時間都花在英語操練上還嫌不夠,如果再讓母語占去太多時間,就不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接觸英語。而且,把時間用在翻譯上,容易使學生在理解和表達英語時養成腦子裏都要經過一道翻譯程序。在聽說時反應遲鈍,跟不上正常語速;在讀寫時,總要把英語和漢語對上號,才覺得真正理解了,否則就不放心。這樣,閱讀速度提不高,寫出來的句子也不地道,就形成了漢語對學習英語的嚴重幹擾。

綜上所述,對待英語教學中漢語和英語關係的原則,隻能是既要盡量使學生多接觸英語,排除母語可能產生的幹擾,又不排斥適當地使用母語,自覺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母語的有利語言因素。也就是說,學生既然聽得懂英語,老師就不再說漢語;學生能用英語表達的,就不用再說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