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構建應用型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係的研究與探索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郭婧
摘 要: 本文從培養應用複合型人才的角度,主要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的評價進行分析和論述,以期構建一套適合現今社會發展、高效實用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係,從而使教學評價切實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關鍵詞: 應用型英語教學 教學評價 形成性評價
傳統的以理論性知識為主的評估體係決定了教學的應試化,已不能完全滿足當今社會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實踐取向”為主的多元化評估體係引起了廣泛關注。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心,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強調知識與能力相結合,與市場相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相應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係也應該隨之發展。
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它對教學水平及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反饋和反撥作用。目前,作為外語教學中最常用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以學期末考試成績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已然不能滿足現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把學生一味地背誦記憶語言點變成考核的唯一目標,學生最終成了記憶單詞語法句型的高手,應用英語能力的弱者,不利於在今社會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大學實施評價主體的主要成員是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和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卻不能參與其中,極大地影響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應該在新型的教學評價中給予完善。評價方式的單一不能完全反應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情況,也不能及時給予指導和改善,急需多維化的評價方式的建立。
應用型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係的多維化主要在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等方麵的評價中體現。
1.教學計劃的評價
教學計劃是根據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目標指定的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的總方向。因此,教學計劃能否合理安排全麵部署,也是整體評價體係的首要決定性因素。教學安排應該從大學英語五大板塊“聽、說、讀、寫、譯”的實用性角度出發,融合任務式教學、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做中學等先進教學理念,考慮學生程度和能力的差異性,結合當今社會熱點或者以專業為特色,設計合理有效的任務,體現教學內容的實踐性。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可以在教學主題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及教學評價的方式上征求他們的意見。在教學目標上,不再單一以語言技能為目標,而應該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多維化的傾向。
2.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育部於2007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高校應對英語教學開展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形式,以便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終結性評估主要包括期末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形成性評價監控教學過程,注重實際表現,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理應成為教學評價的主導。
2.1課堂評價
課堂上,學生不能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旁觀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的建設者。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自我評估。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相應的評價標準,並通過學生優秀的範例進行示範,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鑒於課時緊、學生多的情況,課堂活動多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聽力可以采用合作聽寫互評等方式,口語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互評等方式,閱讀可以采用閱後討論辯論等方式,寫作可以采用互評互改、優秀習作交流等方式,翻譯可以采用合譯互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同伴評價。同伴評價有利於被評者和評分者雙方共同的進步與發展,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向同伴學習其長處,更有利於他們了解如何進行團隊合作,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