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指導學生從閱讀中去找“米”(1 / 2)

如何指導學生從閱讀中去找“米”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廖桂蘭

摘 要: 初中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大部分學生畏懼作文、寫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是缺少素材積累,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

關鍵詞: 畏懼作文 廣泛閱讀 積累作文素材

我校地處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學生的語文底子很薄弱,寫作材料幾乎沒有,大部分學生畏懼作文,對寫作興趣不高,寫出來的作文題材狹隘,內容陳舊貧乏,立意不深遠,因此作文教學效果不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少之又少,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個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的學生,想寫出一篇內容充實、題材新穎、思想深刻的文章是不可能的。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倘若隻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而且枯燥。”因此,我每接手一個新班級,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給學生傳授一種理念:要寫好作文,必須“采百家之花”,才能釀出“一家之蜜”。於是我積極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保證學生有文章讀,找到許多“花粉”“釀蜜”。

新課程標準對“積累”教學進行了反複強調,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文課程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片段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

積累的目的是運用,那麼如何解決找“米”的問題呢?通過什麼渠道使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豐富起來呢?筆者做了如下嚐試:從廣泛的課內課外閱讀中尋找、積累寫作素材。

一、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從閱讀開始,積累作文素材。

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我指導學生利用每周一節的自習課和其他課外時間,到學校圖書室借書閱讀,帶學生到學校的閱覽室讀書,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目,如:《讀者》、《課堂內外》、《青年文摘》、《現代中學生》、《大閱讀》、《小小說選刊》、《中學生博覽》、《海外文摘》、《全國優秀作文選刊》、《奇趣故事創新作文》、《青少年科技博覽》、《作文素材滿分閱讀》、《今日文摘》等。

在閱讀之前,我布置學生準備摘抄本,抄好詞好句,摘抄精彩片段,摘抄時加進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指導學生做讀書卡片,把書名、作者、文章體裁、重要內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感悟啟發寫在讀書卡片上,寫讀書心得體會,鼓勵學生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進行仿寫,鼓勵學生從仿寫開始,仿寫又從摘抄經典句段和精彩片段開始,這樣就降低了寫作的難度,讓學生對寫作逐漸產生興趣。並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筆記,及時給予評價,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授予“讀書標兵”、“讀書進步獎”的光榮稱號,從而樹立了榜樣,使學生有榜樣可學;同時穿插利用早讀、晚讀和晚上新聞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閱讀課外書和做摘抄筆記的精彩片段或者美文,以及讀書的心得體會和收獲,這樣的活動能加深閱讀印象,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對生活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悟,進行評比給予獎勵,極大地調動學生積累素材的積極性,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懂得從初一開始,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從課外閱讀中,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寫作就不那麼難了。讓學生懂得語文知識範圍很廣,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曆史、文學、建築、音樂、美術、花草蟲魚、書籍刻繪等,都要廣泛涉獵,隻有采百家之“花”,才能釀一家之“蜜”。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