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激發興趣,賽讀樂讀
低年級學生的情緒較不穩定,容易受他人的影響或暗示。在教學一定時長後,孩子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經常口到心沒到,朗讀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唱讀。這時候,一朵小花、一麵小紅旗就能激起他們朗讀的動力,通過分角色朗讀、小組讀、齊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讀反複,反複讀,熟讀成誦,在學生因為得到小小的獎品激動不已時,無形中提高他們的朗讀水平。
四、渲染氣氛,情境朗讀
低年級學生的情感往往依賴於具體事物形象,情緒往往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教師要善於運用多媒體渲染氣氛,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讀時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學《淺水窪裏的小魚》一課,出示小魚幹死的畫麵時,低沉、哀傷的音樂緩緩響起……
師(著急、悲傷的語氣):你們看,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要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活活地幹死!如果你是它們,你會說什麼話?
生:救救我,我要回家!我想回到大海裏!
師(低落、絕望的語氣):是啊,可它們也許永遠也回不了大海了,假如你們是那些小魚,讓我們一起喊出來“救救我,我不想死”!
生頓時大喊:救救我,我不想死!
話音一落,和著哀傷的音樂,所有的孩子都非常難過。
這時,再讓他們讀讀有關自然段,每個孩子都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五、運用評價,互讀互評
在指名朗讀之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讓學生當小老師評價:“他讀得怎樣?”“好在哪裏?”讓學生之間用淺顯的語言互評,更具體、直觀。學生從他人的朗讀中獲取經驗和彌補不足。
總之,低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漸漸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情感熏陶。他們的情感會慢慢積澱,並潛移默化地模仿、想象,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我們要重視朗讀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努力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更好地解讀文本,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最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