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七點體會(1 / 2)

小學語文教學的七點體會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趙靜

1.要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讓漢字“生動形象”些。

識字本身是枯燥無味的,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讓學生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就采取多種途徑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讓漢字更“生動形象”,充分激發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讓學生體驗到識字的樂趣,隻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具體方法有:

1.1動作識記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表示動作的字。如:“蹲”的字形比較複雜,若要求學生做一個蹲下的動作,然後再出示這個字,通過認讀加上動作示範,則他們一定記得很牢。該方法還適用於“趴”、“推”、“眨”等表示動作的字。

1.2圖畫記憶法。比如教學“網”時,我這樣做:請學生回憶看到過的網,然後畫一畫。不一會兒,學生畫出了漁網、蜘蛛網,有的還畫出了一個小男孩正坐在電腦前上網。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將這個“網”字深深地印在腦中。

1.3字形聯想記憶法。漢字雖是表意文字,但是經過象形文字演化而來,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識記字形。例如“簾”字,可引導學生想象:上麵的穴寶蓋就像一扇窗子,下麵的“巾”就像掛在窗戶上的布簾,所以這個字是窗簾的簾。

2.教師要善於自我提問,在質疑中解決難題。

“學貴有疑,小疑則有小進步,大疑則有大進步”。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鑽研教材,尋求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問一問:“學生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我該怎樣去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學生可能會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教師大多會預備好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碰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你的備課思路回答,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的孩子學到了什麼?”“哪些方麵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

3.教師要注意還課堂於學生。

3.1教學目標要集中。目標集中才能精選教學內容。精選教學內容,才能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3.2要有意識地加強學法指導,並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解決問題。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為例,基本方法是“段意連接法”,常用的方法有“課題擴展法”、“抓要素法”、“抓過渡段法”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時,要讓學生充分經曆學習的過程,切實掌握這些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3要合理運用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是課堂上表現“合作”這一學習理念的最好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運用在實踐中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小組組成方式比較隨意,沒有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缺少訓練;合作的問題缺少合作的必要性,往往是形式大於內容,效率低下,更有甚者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教師如果經常運用小組合作這一形式,就必須科學地組建學習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合作的訓練,同時,必須確定課堂上合作問題的必要性。唯有如此,小組合作學習才能不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