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高中學困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培養(2 / 2)

3.2采用交往式的語文教學模式

即引導並鼓勵學生成為主體的人格培養模式。學生之間的交往是主體間的某種行為,具體反映“從主體到主體”的關係。因此,在采用交往式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與老師間、學生和學生間都是獨立人格的言語主體,雙方溝通的言語交流會成為向對方展現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在交往中雙方相互傾聽的方式中實現健全人格的建構。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生在交往中有了主體性,在語文中學到了尊重、理解、寬容,慢慢學會與他人交往,與他人合作。

4.家庭因素對人格培養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有些家長片麵理解語文課堂,認為語文就是識字,閱讀理解,表達個人思想即可,將學習重點放在數理化的學習中。父母教育和高中語文學困生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係。某些語文學困生本身意誌力、自控力薄弱,在課堂上學習的、吸收的知識有限,回到家裏家長對語文作業不管不顧,這樣導致孩子覺得語文學習可有可無,語文成績明顯下滑。

一些學生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對學習語文興趣缺乏,在語文科目上出現“瘸腿”現象。解決這種問題,要先從家長入手,解決家長的思維錯誤問題,灌輸正確的理念,從而從家庭的角度影響學生,讓家長督促孩子學習,樹立語文學習信心。努力做到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進行正確的、健康的人格培養,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良好的基礎。

5.結語

語文是母語,它作為所有學科的基礎科目,重要性可想而知。以上通過分析高中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對語文學困生的學習方式的轉化提出了意見,得出造成學困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困難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就是學生自身的問題,重新認識語文這一學科,消除心理障礙。外因是語文教師的因素。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與師生關係是影響學困生人格培養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家庭因素中,父母教育的方式和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關注方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李紅梅.淺析非認知因素對學習活動的影響[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4).

[2]惠豔豔.高中學困生課堂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3]張維唯.學習困難問題的回顧及其幹預措施的發展與展望[D].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