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總的覺悟:一段時間內隻做一件事(1 / 2)

陳總的覺悟:一段時間內隻做一件事

上課

企業何去何從

初秋、子夜時分,國際廣場18層最大一間辦公室的燈光依舊明亮。卓凡房地產公司老板陳總燃起一根雪茄,從房間走了出來,整層樓隻有他的輕微腳步聲。陳總深深吸了口煙,歎口氣,又踱回到辦公室,關掉大燈,打開了微紅的台燈。

陳總最近的心情實在不佳,公司內外的一些事情很是令他鬱悶。兩周的時間,陳總飛機行程幾萬裏考察項目。從上海到天津,從天津到西安,西安到成都,再到武漢,之後又臨時去了趟烏魯木齊。“項目、項目,咋就拿不到合適的項目?難道真的要斷頓了?”陳總自言自語。

陳總本是個對政策、市場極為敏感敢於判斷的人,但考察了十幾個項目,對房地產發展的形勢有些迷茫了:看上的地盯得人多,不是從證券市場富貴起來的大款,就是香港的地產大鱷,拍的價格越來越離譜,地王是一個接一個,從一線到二線城市,像是中了邪。這還不算,諸多行業有錢的主,一古腦進入了這個圈子,出手闊卓,“舉牌不看價,拿到算

英雄”。

卓凡公司一直堅持認為:“要做開發商,不做地產商”。陳總認為,囤地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開發建築產品上。卓凡公司一年的銷售額不大,這幾年穩定在8-10億元之間,但它所有產品在同時期都是這座中國西部城市最亮的名片,幾個大型商業綜合體更是拿了無數獎項,賺足了海內外投資者的眼球。3個10萬平米左右的商業項目,保守估計淨賺30億元。

可現實問題是,到明年春天公司就無項目可做了。陳總急啊,無數個念頭閃過腦海:拿地?可是看上的沒有低於20個億的。繼續做房地產,沒米下鍋肯定是不成,可麵粉都比麵包貴了,這不正常啊?增加持有,要壓資金;優良資產打包上市,可與基金的談判又不大順利,轉型談何容易?

剛出差回來的那天,在公司樓道裏,兩個小員工談論公司無項目可做趕緊找退路的話,讓陳總不經意間聽到了,連普通員工都開始緊張起來了。

企業到底何去何從?

煩心的事兒不單單是一樁。這半年陳總罵人越來越正常了,幾位副總挨罵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多。

挨罵最多的是他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子弟兵王副總。想當初公司起步那幾年,這個年輕人腦子活、勤快,找關係拿項目總是能出其不意,可企業規模大了、部門多了、項目多了,這個家夥卻好像不會幹了。做部門經理時,王副總所在部門的工作相當出色,井井有條。可現在呢,作為常務副總,他分管的幾個部門矛盾重重,他總是協調無力。管理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僅其他幾個資深副總,就連他自己從外部引進的部門經理都不買他的帳。王副總本人也挺鬱悶,幾次和老板談話都表達了對其他幾位副總的不滿。

其他幾位副總履曆很相似,都是工程專業。一開會,總有兩種聲音,用陳總的話來講:“打官腔、談工程”,是卓凡公司總經理辦公會最大的文化特色。公司早已從項目製管理轉為集團化管理,雖然成員企業不多,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高層管理者的不適應、不轉變,使陳總很是為難。換人?下不去手,都是一起打拚出來的兄弟;不換?人的阻礙又是客觀擺在麵前的問題。

為了解決人的問題,陳總花重金從港資企業挖來了總經理,希望帶來新的管理思想,適應公司集團化發展的需要。可三個月不到,問題出現了,總經理的規範管理思想遭到了子弟兵、元老派的一致反對,管理又是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