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以來,得到國外援助的還有:聯邦德國援助的東營市奶牛管理項目、金華奶牛飼養項目,中國、瑞典奶業培訓中心項目,芬蘭貸款發展奶業項目,中國、加拿大黑龍江省牛的繁育項目,歐洲共同體援助的20個城市奶類發展項目等先後付諸實施,對中國城市郊區奶牛業發展和乳品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奶牛基地的建設,都起了示範和推動作用。
隨著牛奶生產的增長與國外奶品援助的投入,六大城市的鮮奶供應情況明顯好轉,但市場對奶和奶製品的需求仍不斷增長。一九八八年,六大城市城鎮人口平均消費奶量達到22.7公斤,其中北京33.5公斤,上海25.6公斤,天津16.3公斤,武漢13.7公斤,南京12.1公斤,西安18.9公斤。上海市當時仍實行限量供應。北京訂奶戶占總戶數的26.9%,人數119萬人,占城鎮人口的19.8%。中國飼養奶牛起步較晚,奶牛數量少,全國人均占有量隻有3公斤多。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奶及奶製品的消費,在城市已經逐漸由特殊營養品變為普通嬰兒的必需品和大眾化的營養食品。隻要采取正確的政策和措施,奶牛飼養業在城市郊區還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城郊養豬業的發展
大、中城市的豬肉生產和供應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市場供應的多為凍肉,鮮肉少,貨源也不夠穩定。
一九七五年,中共中央《關於大力發展養豬業的通知》下達以後,有些城市著手建設了少數機械化養豬場,如北京的實驗豬場、西沙屯豬場,沈陽馬三家豬場,廣州白雲豬場,深圳光明畜牧場,哈爾濱香坊豬場,湖南君山豬場等。後來,這些機械化豬場,除廣州、深圳等有出口任務的豬場盈利較高,保持正常生產外,多數由於經營虧損,先後轉產或關閉。有些中小規模的半機械化豬場勉強維持下來。北京市葦溝豬場,從一九八一到一九八七年平均每年生產4000頭肉豬;北郊農場年生產1萬頭肉豬,大體每頭豬虧損25元到30元。
城市郊區養豬生產仍然主要依靠農戶和少數專業戶。農民養豬成本雖比國營豬場要低一些,但是,飼料價格上漲,豬的收購價格沒有提高,或者幅度小於飼料價格上漲的幅度,農民養豬利潤下降。六十及七十年代,城郊農民一家一年出欄幾頭肉豬是家庭經濟重要來源之一,集體豬場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和解決農田肥料問題,也要養一定數量的豬。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大、中城市近郊區生產門路多,工值高,因此,許多大、中城市郊區養豬數量逐年下降,有些農民不養豬了,有些集體豬場也瓦解了,農區養豬生產也發生波動,影響了豬的收購和市場供應。
鑒於上述情況,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了大、中城市肉、禽、蛋生產與供應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采取了對策。農牧漁業部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在北京召開了京、津、滬三大市建設肉、禽、蛋基地座談會,研究貫徹國務院領導人關於大、中城市要建立自己的副食品基地,提高自給水平的指示。田紀雲副總理聽取了三大市的彙報,並作了指示。國務院辦公廳於一九八八年一月轉發了《京、津、滬三大市建設肉、禽、蛋基地座談會紀要》。《紀要》指出:(一)發展肉、禽、蛋生產,要實行農戶分散飼養與集約化飼養相結合的方針,適當提高肉的自給水平。要逐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種體係、配合飼料與監測體係、疫病防治體係和畜禽產品加工體係,進行現代化、係列化建設,成為可靠的肉、禽、蛋生產基地。三大市也可以同其它省聯合,共同建設商品豬生產基地。國營企業應集中力量,按照係列化建設的原則,從種畜、禽的基礎建設著手,利用先進科學技術,重點辦好幾個集約化的骨幹場和示範場。千家萬戶養豬目前不論在三大市或全國,仍然是提供商品豬的主要力量,鼓勵千家萬戶養豬的各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要輕易變動。在鄉鎮企業發達的地方,“以工補豬”的措施要大力推廣。要注意保護母豬和仔豬,在政策上給予必要優惠。(二)適當提高生豬收購價格,保護農民養豬積極性。要製定收購生豬的最低保護價和最高限價,避免生產大起大落。國營食品企業在收購生豬時,應認真執行按質論價、優質優價的政策。瘦肉型豬收購價格應適當高於脂肪型豬。(三)搞活市場,多渠道經營。生豬經營要實行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辦法,以利於生產的發展。豬肉可以多渠道經營,國營食品企業應積極議購議銷。(四)保證飼料供給,穩步協調發展。為了扶持三大市肉、禽、蛋基地的建設,國務院決定從一九八八到一九九○年每年撥給三大市80萬噸“議轉平”飼料糧。(五)加強基地建設,注意從實際出發。為了提高肉、禽、蛋自給水平,三大市已決定安排部分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的建設。中國人民銀行也將安排開發性貸款給予支持。(六)積極探索,改革產供銷體製。目前的產供銷關係不很協調,不利於生產、流通,也不利於消費。要推廣國營企業產供銷一條鞭的經營經驗,具體形式由三市根據各自情況進行探索。(七)保證市場供應,逐步調整豬肉調撥數量,保證三大市的肉食供應。(八)切實加強領導,積極組織實施。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京、津、滬三大市按照《紀要》精神,分別作了部署。農牧漁業、商業、財政三部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安排從一九八八到一九九○年國家每年撥出155萬噸(包括京、津、滬三大市80萬噸)“議轉平”飼料糧,一九八八年三月分別與四川、湖南等10個養豬重點省和京、津、滬三市簽訂了“豬糧掛鉤合同任務書”,京、津、滬三市分別與有關省簽訂了“增調豬肉合同”。中國農業銀行安排6億元貸款,用於京、津、滬、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及計劃單列市的副食品基地建設。隨著“菜籃子工程”在大、中城市的逐步實施,城市郊區的養豬業將得到新的發展。
五、經濟特區建設“貿工牧”型出口創彙基地
沿海地區實行“貿工農”、“貿工牧”型出口創彙農業的方針,是符合世界經濟潮流和適應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決策。實行開放政策最早的深圳市,從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三年,五年間,通過來料開發種養、合資合作經營、補償貿易、獨資興辦企業等形式,與外商、港商、華僑簽訂農業種養、農產品加工合同470多項,投資總額2億多港元。引進了封閉式工廠化養豬工廠,電腦自動控製飼料加工廠,密封自動無菌擠牛奶機和奶製品加工包裝設備;引進了荷蘭、新西蘭的奶牛,比利時的種豬,美國的良種肉鴿和澳洲的“狄高”旱鴨等。
深圳市用改革精神發展養雞業,建設“貿工牧”型出口創彙基地。一九八三年,全市飼養肉雞587萬隻,上市450萬隻,出口356萬隻,出口量占當年香港市場銷售量的十分之一。肉雞飼養、上市、出口分別比建立特區前的一九七八年增長6倍、75倍和87倍。五年共計創彙1.4億港元。一九八三年,全市畜牧業收入達7831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0%提高到22%;其中養雞收入2925萬元,五年增長6.5倍。過去外貿部門供港活雞,環節多,損耗大。一九八○年,外貿部門收購出口活雞60萬隻,運到香港雞欄過磅結算,全年隻賣55萬隻,損失近10%,而且每隻雞減重二、三兩,再加香港市場價格浮動,欄傭太高,造成外貿經營虧損。針對上述情況,深圳市人民政府對外貿管理體製進行了改革,從一九八一年九月起,活雞出口在外貿統一安排下,由港商直接到雞場提貨過磅計重,以香港當天的批發價92%計算,運輸費用和途中損耗全由港商負責,減少了環節,提高了經濟效益。一九八二年全市出口活雞173萬隻,每隻雞平均增收港幣1.91元,一九八三年增收港幣2.18元。僅這一項兩年出口活雞即增收972萬港元,並節省運費開支158萬元,使出口活雞的經營轉虧為盈。一九八七年,全市出口肉雞已達1000多萬隻,收入港幣2億多元。為了促進創彙農牧業的發展,市外貿糧油進出口公司、市華寶牧工商聯合公司、市副食品集團貿易公司和寶安縣養雞公司等主要經營出口單位,采取農貿結合,建立商品肉雞出口基地,為專業飼養戶提供雛雞、飼料、藥物和技術谘詢,並穩定肉雞收購價格及飼料價格,由經營出口部門承擔經營和市場風險,取得了顯著效益。華寶牧工商聯合公司,一九八七年出口肉雞187.4萬隻,加上出口肉豬、肉鴨、乳鴿等,共創彙3372.2萬港元,完成計劃的121%,比一九八六年增長7.5%。這個公司全年生產經營共計實現利潤人民幣610.8萬元,比上年增長62.8%。
廣東省珠海市珠海經濟特區創彙農業商品基地建設亦初具規模。到一九八七年底,已經建立以出口創彙為目標的各種農、牧業商品基地110個,大大增強了農畜產品出口創彙能力。一九八七年全市農副產品出口總值達62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6.5%。珠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開發創彙農牧業基地建設的重點放在沿海灘塗和山坡上。一九八七年示範區先後有4個萬頭瘦肉型豬場,1個10萬隻種雞場,1個400頭奶牛場,4個乳鴿場和3個良種鴨場建成投產。加上原有的一批新辦企業,累計已經建成創彙農業企業21個,其中已投產的有15個。在示範區的帶動下,珠海市的農牧業向集約化、商品化、現代化邁出了新的一步。
“貿工牧”型出口創彙農業是很有前途的產業,利用沿海的資源、技術優勢,發展外向型合資聯營,補償貿易,以及來料加工等,外引內聯,發展橫向聯合,進而發揮鄰近地區及內地的資源和勞力優勢,擴大輻射麵,可以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從現狀看,很多產品質量還比較差,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強,需要從多方麵加以改進。
六、名、特、優畜禽產品在大中城市郊區的發展情況
為了適應大、中城市旅遊業及外貿出口不同檔次的需求,八十年代以來,京、滬、津、穗等大城市陸續建立了一些特禽生產基地,如火雞、北京鴨、鵝、鵪鶉、肉鴿、珍珠雞、鷓鴣等高檔禽類的生產場,以適應出口港澳及國內旅遊飯店和航空食品的需要。
北京市建立了1個現代化火雞種雞場,先後引進了高生產性能的美國白羽寬胸尼古拉火雞良種及法國黑羽小型貝尼納良種。尼古拉良種以生長快、產肉多著稱,受到飼養者的歡迎,已經推廣到國內20多個省、市,火雞火腿成為受歡迎的航空配餐食品。一九八七年,北京市牧工商總公司係統出售種用火雞32181隻,商品火雞36834隻。
北京鴨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肉鴨良種,每年出口港澳100多萬隻。北京市一九八七年產量達到566萬隻。廣西南寧市一九八六年產量超過300萬隻。
蛋用鵪鶉是七十年代中期從朝鮮引進的,肉用鵪鶉是一九八六年從法國引進的。這兩個良種飼養在北京市種禽公司鵪鶉場,這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化的種鵪鶉場。八十年代以來,國內蛋用鵪鶉生產漸漸風行,食用鵪鶉蛋被譽為動物人參,受到中老年腦力勞動者的歡迎。江蘇省無錫市郊區,一九八六年飼養蛋用鵪鶉210萬隻,產蛋450萬公斤,年產值1500萬元。一九八七年發展到3700個飼養戶,養蛋用鵪鶉325萬隻,產蛋800萬公斤,養肉用鵪鶉70萬隻,年產值3100萬元,占全郊區畜牧業總產值的43%。一九八八年由於飼料緊缺,價高質次,飼養成本增加,鵪鶉產品價格沒有相應提高,加上流通不暢,飼養戶減到1800戶,蛋用鵪鶉下降到105萬隻,肉用鵪鶉下降到20萬隻,年產值1000萬元。一九八七年北京市種禽公司鵪鶉場出售肉鵪鶉19.2萬隻。有少量凍鵪鶉肉出口西歐。
一九八五年以後,廣東、北京、上海引進法國珍珠雞,建立了珍珠種雞場和商品雞場。北京市郊區已建成飼養規模4000隻珍珠雞飼養場。
肉鴿是八十年代初開始引進的,主要有美國王鴿和法國落地王鴿,在廣東、上海、北京、天津、廈門、廣西等地都有飼養,廣東省飼養量最多。
鷓鴣,也是一九八五年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先行開發的一個特禽生產項目,以後陸續引入上海、廣西和北京等地,產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