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八月,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視察了北京市紅星雞場和實驗豬場,並寫了“總結經驗,把機械化養豬、養雞事業發展起來,滿足人民需要”的題詞。北京、廣州、西安、沈陽、哈爾濱、上海、濟南、蘭州、武漢、烏魯木齊、天津、重慶、成都及昆明等14個大、中城市紛紛籌建機械化、半機械化養雞場、養豬場。一九七八年末,城市郊區已有機械化養雞場35個,機械化養豬場27個,全年提供鮮蛋457萬公斤、肉雞104萬隻、商品肉豬4.7萬頭。
北京市經過十年的努力,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逐步探索出一套現代化蛋雞生產的適用技術,成功地建成了包括選育高產優良雞種的蛋雞良種繁育,配合飼料生產,獸醫防疫,機械設計、製造、維修等配套的北京市現代化蛋雞生產體係,實現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工廠化蛋雞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北京市統計,截至一九八七年底,全市已經建成原種雞場2個、祖代種雞場3個、父母代種雞場32個,飼養種雞達40萬隻,建成國營蛋雞場180個,年末存欄蛋雞519萬隻,其中成年母雞342.6萬隻;集體蛋雞場785個,年末存欄蛋雞605萬隻,其中成年母雞422萬隻;養雞專業戶和農民養蛋雞年末存欄1181.9萬隻。一九八七年,全市全年生產雞蛋1.63億公斤,其中國營場生產的占24.15%,集體場占25.53%,農戶占50.32%;商業部門全年收購雞蛋8905萬公斤,其中國營場占38.79%,集體場占41.21%,農戶占20%。除畜牧部門外,農墾、商業、水利、勞改、部隊、工礦企業、糧食等係統也興建了一批不同規模的商品蛋雞場,以及少數父母代或祖代種雞場。
由於采用了先進的養雞成套技術,從而保證了蛋雞的高效率生產。據北京市畜牧局5個直屬大型蛋雞場統計,一九八二到一九八四年300萬隻蛋雞平均每隻年產蛋240個,重13.5公斤。蛋料比為1:2.8—2.9,每隻蛋雞年平均利潤8—10元。集體經營的半機械化雞場每隻蛋雞年產蛋200—210個,每隻蛋雞年平均利潤6—8元;專業戶養雞好的每隻年可獲利10元。這比過去農村用傳統方法養雞的勞動生產率高得多。北京市峪口雞場,飼養蛋雞25萬隻,一九七九年正式投產以來,幾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都達到了較高水平,隻用了四年半時間,就全部收回了投資。一九八七年全場職工163人,年平均飼養蛋雞21.77萬隻,總產蛋量288.98萬公斤,總產值為1000.4萬元,利潤143.4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6.14萬元,人均創利潤8800元。俸伯雞場也是北京市經濟效益比較高的大型蛋雞場,年飼養蛋雞23萬隻,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創造利潤額分別達到217萬元、203萬元和172萬元。
以國營現代化養雞體係為先導和示範,並以良種雞源、配合飼料、防疫手段和其他方麵的支持,為集體和個體飼養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技術經濟綜合服務,帶動集體和個體養雞業的發展,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在發展中,各地結合當地情況,各有側重,各具特色。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八四年末,全國大、中城市建成投產的機械化養雞場共有150多座,總飼養量為2500多萬隻。北京市由於采取國營、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養雞業發展迅速,一九八四年比一九七六年雞蛋收購量增長13倍。天津市發展現代化養雞生產,走以專業戶為主的道路,建立禽蛋商品基地,一九八五年鮮蛋社會產量達到1.06億公斤,全市人均13.1公斤,自給率由一九七八年的26.1%提高到83.5%。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從一九八七年三月起改革禽、蛋經營體製,把雞蛋的產銷由商業口劃歸農業口統籌負責,實行產、銷一體化。這一經營體製實施後,一九八七年市郊區養雞場和養雞戶交售市區的雞蛋比一九八六年增加37.3%,市區銷售蛋量增加40.5%,上市雞蛋中93%以上是鮮蛋,全市雞蛋零售企業的經營利潤增加48%,全年基本做到雞蛋均衡供應。上海市在郊區建設了以集體養雞場為主的商品禽蛋基地,蛋雞飼養量由一九七八年的81萬隻,發展到一九八七年的335.6萬隻,鮮雞蛋調市量由200萬公斤增加到1779.6萬公斤。蘭州市蘭州雞場,一九八五年向市場提供鮮蛋141.7萬公斤,加上雞場直接扶持的專業戶(場)58個,生產鮮蛋50多萬公斤,占全市鮮蛋銷售量的三分之一。烏魯木齊市有120多萬人口,過去禽、蛋主要靠內地調進,一九八二年起,市投資1000多萬元,與中國牧工商聯合總公司合資興建了一座年存欄2萬隻種雞、25萬隻蛋雞和可孵化300萬隻雛雞的大型現代化養雞場,並按照現代化雞場要求,改造原有雞場,發展專業戶養雞,經過幾年努力,已經形成一個“三、三、三製”的禽、蛋商品基地。即在蛋雞飼養和鮮蛋上市量中,大型現代化養雞場、中型養雞場及專業戶各占三分之一,做到了雞蛋自給,市場價格穩定。重慶、廣州兩市一九八三年接受意大利貸款分別建設的總裝雞量為22.8萬隻和40萬隻的機械化蛋雞場,也為解決本市鮮蛋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起步有早有晚,對發展現代化養雞的投入有多有少,至今多數大、中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由於缺少現代化的養雞骨幹企業,市場鮮蛋仍然大部或全部依靠農村一家一戶土法飼養來提供,影響了鮮蛋的均衡生產和供應。
現代工廠化養雞,商品量大,商品率高,效益好,需要集中投資建設良種、配合飼料、防疫和科學飼養管理服務等配套設施。在發展過程中,有的城市曾經由於良種、飼料或科學管理等條件不具備,倉促上馬,招致了不良後果,這種教訓,應當深刻記取。
(二)現代化肉雞生產體係的建立。
中國的肉雞飼養業始於六十年代中期,當時滬、京等大城市郊區生產的肉雞主要是供出口,以銷往香港為主,生產的數量不多,內銷數量更少。七十年代末,北京每年生產肉雞不到200萬隻,市內銷售尚不足20萬隻。當時沒有肉雞種雞場,隻是外貿部門從國外引進過少量父母代種雞,種雞質量差,而且將商品代繼續作種用,以致飼養周期長,有的80—90日齡體重還長不到1.5公斤,飼料轉化率低。
現代化肉雞生產體係的建立,始於八十年代,北京市於一九八三年開始建設現代化肉雞生產體係,其規模為年產1000萬隻肉雞,由中國牧工商聯合總公司與北京市牧工商總公司及水電部聯合經營。下設7個場(廠),占地1000畝,建築麵積8.4萬平方米,總投資4000餘萬元。一九八五年投入試生產,形成生產、加工、銷售體係。公司的生產經營大體分為3個環節:(1)公司本身作為基礎企業,設有原種雞場、父母代雞場、孵化場、肉雞示範場、飼料工廠、屠宰加工廠、冷庫等。(2)將90%的雛雞(900萬隻)放給專業戶或集體飼養,公司提供雛雞、配合飼料和防疫技術等。(3)肉雞飼養戶育成的肉雞由公司收購、屠宰、加工、銷售,專業戶飼養1隻肉雞可獲利0.6元到1元。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公司每年從西德引進羅曼肉雞祖代種雞。肉雞生產周期五十六天,體重可達2公斤,肉料比為1:2.1—2.4。在這個體係中,以國營為主導,國營、集體、個體三者相互依靠,相互支持,協作互利。
一九八五年,北京市成立大發畜產公司,以經營肉雞為主,一九八七年從美國引進艾維茵肉雞曾祖代種,建立中美合營北京家禽育種有限公司,並與泰國合營建立一座父母代肉雞種雞場(10萬隻)和現代化孵化場,以及相應的商品肉雞場,聯係了一批肉雞飼養專業戶,一九八八年開始批量供應各代種雛和商品雛雞。一九八六年,北京全市生產商品肉雞657.9萬隻。一九八七年,全市建成國營肉雞場28個,全年出售商品肉雞90萬隻;集體肉雞場73個,全年出售商品肉雞139萬隻;戶養全年出售商品肉雞665萬隻;全年共計生產商品肉雞894萬隻,比上年增長35.89%。
中國的現代化肉雞生產剛剛起步,但是,在建立了肉雞良種繁育體係和相應地解決了配合飼料以後,發展比較快。北京、上海、南京、沈陽、大連、武漢、長沙、廣州、昆明、鄭州等市已經或正在建設年產幾百萬隻到上千萬隻的肉雞生產體係。市場上肉雞產品供不應求,出現了“肉雞熱”。一九八八年,全國肉雞飼養量為5.3億隻。從國外引進的肉雞良種有阿堡艾克(AA)、海布羅、羅曼、紅布羅、明星、艾維菌等優良品種或配套係。上海市一九六五年有肉雞場132個,當年上市肉雞6萬多隻。一九八五年全市肉雞飼養量為1865萬隻。一九八六年上海市與泰國正大康地公司合營建立了大江畜產公司,年生產規模為2000萬隻肉雞,飼養美國AA雞良種,從飼養祖代雞到屠宰加工出口,實行一體化經營,一九八七年肉雞產量約1000萬隻,經濟效益良好。一九八七年上海市肉雞飼養達5022萬隻。廣東省的肉雞生產,除飼養國外引進的良種如AA、星波羅等以外,還大量飼養中國良種三黃雞、石岐雜等,這類雞生長比較慢,而肉質好,深受港澳市場歡迎。
現代化肉雞生產,飼料報酬高,生產周期短,繁殖快,生產成本低。肉用仔雞的生產水平,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期,生產活重1.8公斤的仔雞所花的時間,已經從九十五天縮短到四十九天;每公斤增重消耗的飼料已從4公斤降到2公斤。中國人口多,耕地少,糧食產量有限,為了最經濟地利用飼料糧,盡可能多地轉化成肉食品,大量發展肉雞生產是必然的趨勢。
在大、中城市郊區大規模發展養雞等集約化飼養業,糞便處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這方麵弄得不好,也會釀成“公害”,最後逼得雞場、豬場、牛場搬家。因此,在一開始就應當從生產布局方麵充分加以考慮,作出合理的規劃和安排,並推廣農、林(果)、牧、漁結合的經營方式,綜合利用資源,變害為利,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郊奶牛業的發展
七十年代以前,大、中城市郊區的奶牛業,主要由國營農場經營,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管理體製。由於受資金、飼草飼料等條件的限製,生產發展跟不上市場需求,大城市鮮奶供應一直比較緊張。一九七三到一九七七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市奶牛頭數分別保持在1.6萬頭、2萬頭、5000頭、3000頭左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從一九八三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奶類援助項目(編號2647)實施到一九八八年,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集體和個體戶養奶牛有了較大發展,奶牛頭數和產奶量大幅度增加。一九八八年末,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西安六大城市黑白花奶牛存欄總數達到17.54萬頭,比一九八二年增加8萬多頭,平均年遞增11.8%,牛羊奶總產量達到5.22億公斤,比一九八二年增長101.5%;商品奶產量達到4.93億公斤,比一九八二年增長102.9%。牛群結構得到改善,質量提高,每頭成年母牛平均年產奶量為5277公斤,比一九八二年提高206公斤,即提高3.8%。隨著生產的發展,市場液態奶供應緊張狀況得到緩和。六大城市液態奶(巴氏消毒奶和酸奶)的年供應量,一九八二年為1.56億公斤,一九八八年達到4.44億公斤(含再製奶20.1%),增長1.85倍;全年人均消費液態奶的數量,一九八二年為6.6公斤,一九八八年增加到9.5公斤,增長44%。
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六大城市,在奶業配套服務體係的建設上,本著技術培訓先行,收奶與養牛同步發展的原則,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八年,累計投入資金3300多萬元,用於配種、防疫、收奶、代購飼料與人員培訓等配套服務體係及銷售網點的建設。六年來,六大城市新建成奶牛服務站20處,收購點58處,新增乳品門市部90個,中心發奶站47個,乳品商亭192個,銷售網點2514處,先後培訓再製奶生產、乳品加工、分析化驗、奶牛飼養管理及會計管理人員共計4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