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3 / 3)

(三)興修水利。

為了解決牲畜飲水和草場灌溉問題,許多地方積極開辟無水或缺水草場,擴大草原利用麵積。五十年代以來,各省、自治區曾先後組織力量對牧區地表水、地下水進行實地考察和勘探,統籌規劃,進行水利建設。在地表水豐富的地方實行引流供水;在地表水缺乏的地區組織打井,開發地下水。五十年代初,以開發小型水利為主,組織群眾打土井、筒井或利用自流泉。一九五八年以後,開始機鑿深井,興辦中小型水庫、水壩、蓄水池和水電站。在一部分地方,初步形成了灌溉係統,改善了一部分飼料生產基地和天然草場的供水條件。但由於工程質量不高,管理措施不當和缺乏維修,有些水利工程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益。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國務院批轉的《全國牧區畜牧業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興修水利,是草原建設的重要內容,‘五五’計劃期間,要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大力發展草料基地的灌溉,積極開發缺水草場和治理沼澤地。在利用地麵水的同時,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同年,水利電力部草擬了《牧區草原供水基本井建設暫行規定》,一九七八年以後,強調了工程質量、采取生物措施並注重經濟效益,牧區水利建設有了新的發展。至一九八六年,牧區、半牧區累計有效打井11.36萬眼,其中當年打井0.77萬眼,加上修築水渠和埋設地下管道等措施,除保障人畜飲水外,共計灌溉草場和飼料地1251.75萬畝,對改善牲畜飼養條件,保畜增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牧業機械的應用。

牧區傳統的剪毛、擠奶、打酥油等靠手工操作,轉場、運輸靠畜力。新中國建立後,在一部分牧區使用機械,減輕繁重的勞動。

五十年代,牧業機械的推廣以北方為重點,主要通過引進與仿製,發展割草、剪毛、乳品加工機械。一九五三年,在遼寧省金州(現金縣)開始批量生產畜力割草機。之後,內蒙古等省、自治區分別生產畜力割草、摟草和垛草等機具。一九五八年,遼寧金州生產出機引割草機,內蒙古海拉爾等牧機廠也相繼生產出機引割草機、摟草機和集草器等。六十年代,割、摟、集、運、垛作業機具可以配套生產。據一九五八至一九八七年統計,海拉爾牧機廠累計生產適用於天然草場的機引橫向摟草機13267台,主要銷往新疆、青海、甘肅、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省、自治區。

剪毛機組的應用,開始於五十年代初,從蘇聯引進電動剪毛機組,在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畜牧場使用。一九五七年,上海新中華刀剪廠最先研製了單頭人力手搖機械傳動式剪毛機組、6頭機械傳動式剪毛機組和滬動—汽—03型4頭機械傳動式剪毛機組。一九六四年,內蒙古畜牧機械研究所研製成功4頭畜力剪毛機組。農業部畜牧局於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五年在內蒙古紮蘭屯和寧夏銀川市舉行過兩期剪毛機培訓班,培訓學員146人,推動了機械剪毛工作。

在乳品加工方麵,五十年代曾引進了相當數量的牛奶分離機、黃油攪拌機等,多屬大、中型的,主要用於國營農牧場。一九六○年,青海省農牧機械研究所與省農牧業機械廠合作,共同研製出適合牧民家庭使用的9N—50型手搖牛奶分離機,小巧靈便,操作簡單,價格適宜,深受牧民歡迎,一九八○年被機械工業部評為部優產品,一九八四年全國保有量達到7萬台。

一九四九至一九六五年,畜牧業機械歸口農業部農業機械局管理。一九六五年八月,國務院決定將農牧機械的銷售、維修等農牧業機械化的全部工作移交給第八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當時八機部沒有設立畜牧業機械的專門管理機構,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畜牧業機械的生產、管理工作處於停滯狀態。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農林部畜牧局設立牧機組(一九七六年十月改為牧機處),一九八○年農業機械工業部設立了中國牧業工業公司(一九八五年改為中國農牧業機械工業公司)分工管理畜牧業機械工作。

一九七五年《全國牧區畜牧業工作座談會紀要》對加強牧區畜牧業機械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一九七八年起,農林部畜牧總局在不同類型的草原地區安排了牧區畜牧業現代化試點,通過從國外引進、行業間引用和新型設計製造,畜牧機械種類不斷增加,裝備水平有所提高。一九七八年12個國家在北京農業機械展覽會所留下展品中的牧草收獲機械,大部分分配到新疆、內蒙古等自治區。農林部畜牧總局從美國引進的20種65台(件)大型牧草收獲機械,全部投放在內蒙古呼盟地區和哲盟科左後旗牧機服務站,主要為建設“萬畝人工草場”服務。內蒙古翁牛特旗現代化示範牧場也引進了成套的大型牧業機械。一九七九年九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因地製宜地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機械化,提高牧業機械的比重”。一九八○年三月,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中指出:“畜牧業機械化是畜牧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要圍繞牧草生產和剪毛,解決圍欄、種草、割草、捆草、運草、貯草和剪毛所需的機械,以及畜產品加工、冷凍、貯存運輸設備等”。為了落實這一方針,同年十一月,農業部畜牧總局在北京召開了牧區畜牧業現代化試點第三次彙報會,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畜牧業機械要因地製宜,從當地實際出發,從急需要的環節起步。據會上統計,三年來國家和地方用於畜牧業機械的投資達2427.1萬元,購置牧機8318台(件)。三年試點工作中,使用牧業機械種草84萬畝。這段期間,科研單位與生產部門相結合,在新疆、內蒙古、青海、四川、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先後研製成功旋轉式割草機、草籽收獲機、小方草捆揀拾壓捆機、圓捆機、壓垛機和中頻直動式剪毛機組等。

畜牧業係統比較重視牧機的應用和推廣工作。以機械剪羊毛為例,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三年,農業部(農牧漁業部)畜牧總局(畜牧局)先後在新疆、遼寧、吉林舉行5期全國性的剪毛機訓練班、師資訓練班,共計培訓學員380人,成為全國推廣機械剪毛的骨幹。一九八五年六月,由農牧漁業部主持,在新疆烏魯木齊種羊場舉行了全國首屆機械剪羊毛技術競賽大會,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4個省、自治區派出9個代表隊參加競賽。通過剪毛競賽,總結交流經驗,推動了全國剪毛機械化的發展。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自治區組建季節性剪毛服務隊和專業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受到牧民歡迎。

(五)貯備補飼草料。

刈曬秋草,貯備冬春補飼草料,是保障牲畜安全過冬的一項重要措施。牧區各級農牧部門每年秋季都組織發動牧民刈曬青幹草。新疆自治區,六十年代初期,每年打貯幹草30億公斤以上;七十年代以後,由於打草場多數被開墾為農田,產草量減少,年貯草量降到20億公斤左右。

隨著棚圈建設的發展和儲草備料,牲畜補飼草料比重逐漸增加。一些先進的國營牧場和牧民,在冬季天寒草枯、放牧采食困難時,根據不同畜群的營養狀況(俗稱膘情),給家畜進行補飼,一般以種畜和母畜為主,畜舍充足、草料豐富的單位對全群牧馬、綿羊和全部幼畜補飼,補飼期一般為三個月。補飼草料主要有大麥、燕麥、玉米、青稞、玉米秸、麥秸和青幹草等。補飼使體重和剪毛量得到提高,效果明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種馬場曾對綿羊補飼作對照試驗,大群、未加補飼的,平均每隻剪毛量為2.2公斤,平均活重為24.8公斤;小群、稍加補飼的,平均剪毛量為4.5公斤,平均活重為51.8公斤,剪毛量和活重都增加一倍以上。青海省國營牧場實行“農牧結合,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建立飼料生產基地,種植麵積逐年增加,初步解決了冬春補飼所需草料問題。內蒙古自治區半農半牧區飼料資源比較豐富,多實行放牧與舍飼相結合;在一些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區,冬春補飼的比重更大些。以科左後旗為例,青貯飼料的數量逐年增加:一九八二年為1.2億公斤,一九八五年為2.3億公斤,一九八七年為2.5億公斤,有效地保證了牲畜安全越冬和黃牛改良工作。一九八七年全旗共有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及其雜交改良牛17.28萬頭,占牛總數的70%,為外貿出口提供肉牛4507頭。阿魯科爾沁旗達蘭花大隊在抓草原建設的同時,又抓了青飼料生產,每年播種青貯玉米350—400畝,收獲青貯飼料20—75萬公斤。一九七五至一九八四年,成幼畜死亡率下降到3%以下。一九七五年改良畜為1859頭,占畜群44.9%。一九八三年改良畜達到3029頭,占畜群的60%。

五、改進飼養管理

(一)科學組群,分群專人管理。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實行科學組群、跟群放牧的增多,粗放的放牧方法逐步改變。一九五九年以後,新疆自治區提倡並堅持實行按畜種、性別、年齡、強弱和質量等級進行組群,按群設專人管理,實行包工包產與超產獎勵的製度。青海省根據生產隊牲畜的數量、種類、性別、年齡以及綿羊改良世代、等級的不同,分別組群。一般分群定額為:生產母羊300隻,幼羊400—500隻,羯羊600—700隻,母犛牛60—80頭,犍牛100頭。按群包產到人,一年不變。定額適當,管理方便,有利於繁殖成活率的提高。實行牲畜作價歸戶以後,一些地方科學組群被打亂了,已經開始設法糾正。

(二) 總結推廣放牧經驗。

青海省組織幹部和技術人員深入牧區調查研究,總結出許多寶貴的放牧經驗,用通俗、形象化的語言加以表達。例如:“冬低、夏高、秋半腰”;“春放灘、冬放灣、秋放邊、夏天上高山”;“夏搶花,百病一把抓;秋搶籽,羊膘實”;“夏秋要追,冬春要慢”;“夏抓肉膘、秋抓油膘,有肉有油,過冬進春不愁”等,在牧民中得到推廣。新疆自治區總結出的初春放牧經驗是:“先放陰坡、後放陽坡”;“先放高處,後放低處”,是防止跑春搶草和孕畜流產的好辦法。夏季放牧經驗是;“平地上午朝西放,下午朝東放”;“勤搬慢趕,先遠後近,早出晚歸,兩頭不見太陽”。這樣可以減輕暑熱,並延長放牧時間。夏牧場充裕的地方,可以適當延長放牧期,一般小畜延長二十天,大畜延長到降雪前。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總結的放牧經驗是:“平地一條鞭,山地滿天星”。這樣可以避免壯畜強行搶食好草,弱畜吃不飽。這些寶貴的放牧經驗,都在放牧員中得到了推廣。

(三)調整畜群結構,發展季節性畜牧業。

為了減少冬春牲畜消瘦的損失和降低死亡率,新疆、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區一九七六年以後提出發展季節性畜牧業,實行肥羔當年屠宰,相對提高適齡母畜的比例,增加了畜產品產量。新疆自治區青河縣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實行羔羊當年出欄,提高母畜比例,提高總增率,控製存欄量,提高商品率,三年邁出三大步。一九八○年,出欄當年羔羊5.2萬隻,適齡母羊達到15.5萬隻,占綿羊總數70.55%。綿羊總增率達到64.9%,出欄率達到54.5%,相當於自治區綿羊平均出欄率的2.5倍;商品率達41.7%。西藏自治區當雄縣,從一九八○年起推行季節性畜牧業生產,調整畜群結構,使適齡母畜比例由七十年代末的30%提高到一九八三年的42.5%,當年出欄牲畜10.6萬頭,創曆史最高水平;全縣牧業產值由一九八一年的610萬元增加到一九八三年的1091.9萬元,兩年增長78.8%;牧民人均收入由一九七九年的150元提高到237元。

季節性畜牧業的另一個途徑是易地肥育,就是牲畜在牧區繁殖,夏、秋季在草原上大量放牧犢牛和羔羊,入冬前把它們轉到飼料生產比較豐富的農區、半農半牧區或城市郊區,集中短期育肥,平均每頭牛日增重可達1公斤左右。

易地肥育不僅減輕草場壓力,有利於牧區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效益,更能充分發揮半農半牧區、農區、城市郊區的糧食和飼料資源的優勢。而牛、羊的發展又為種植業提供了優質有機肥料,進一步促進糧食和飼料生產,這是地區間農牧結合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