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3 / 3)

(二)建設了一批畜牧業商品生產基地。

為了把“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落到實處,農牧漁業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良種、飼草飼料、防疫等基礎設施有一定基礎,領導重視,技術力量較強,交通方便,商品率較高的地方,共同投資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綜合服務體係,依靠專業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千家萬戶,建設了一批畜牧業商品生產基地。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八年,農業部利用中央財政投資在各地建設的商品豬、商品牛、奶山羊、肉羊、家禽、肉兔、特種畜產品和養蜂基地縣共計556個。部分基地已經初具規模,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其中,194個商品豬基地縣,一九八七年存欄豬5904.4萬頭,出欄肉豬5778.6萬頭,出欄率為97.87%,比同年全國豬平均出欄率高20.27個百分點;69個商品牛基地縣,肉牛出欄率達20%以上,比同年全國肉牛平均出欄率高11.9個百分點。這批商品基地為豐富大、中城市和工礦區肉、奶、禽、蛋的市場供應與提供出口貨源作出了很大貢獻。一九八七年江蘇全省出欄瘦肉型豬700萬頭,其中由瘦肉型豬基地縣生產的為449萬頭,占64%。武進縣出欄肉豬51萬頭,其中瘦肉型豬占94%。四川省一九八九年在70個縣建立了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一九八八年基地縣出欄瘦肉型豬1975萬頭,占全省出欄肉豬總數的35%,豬肉外銷量占全國省際間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河北省以“服務京津、富裕河北”為目標,在商品生產基地縣進行配套建設。一九八五年建立的14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年出欄瘦肉型豬275.5萬頭,調往京津160萬頭,占出欄數的58%。這些基地縣都建有50—300噸的冷庫及屠宰、加工、運輸設備,有比較完善的疫病防治、人工授精和飼料加工體係,實現了瘦肉型豬生產、加工、銷售的係列化生產。在22個縣建立的商品肉牛生產基地,一九八六年出欄肉牛10.4萬頭,占全省出欄總數的48%;全省出口肉牛2.3萬頭,其中由基地縣提供的為6217頭,占出口數的26.9%。

(三)畜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

隨著畜牧業商品生產的發展和科學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農區畜產品產量增長較快。一九八七年與一九七九年相比,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豬、牛、羊肉產量由762.8萬噸增加到1406.7萬噸,增長84.4%,年遞增7.95%;牛、羊奶產量由52.15萬噸增加到162.7萬噸,增長212%,年遞增15.3%;禽蛋產量由一九八二年的208.9萬噸增加到一九八七年的456.6萬噸,增長118.6%,年遞增16.95%。生產發展,購銷兩旺,農區畜牧業蒸蒸日上。

五、農區草地的開發利用

一九七八年以後,農區草地的開發利用,由於典型示範和大麵積試點成功,以及在各地推廣中取得的成績,獲得了很有價值的經驗。

(一)大麵積開發試點成功。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農區靠近草山草坡的地方,當地群眾曆來就有利用天然牧草飼養家畜的習慣,牧放牛、羊,是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一九五七年以後,林牧爭地,農牧爭地,農林擠牧現象相當普遍,牧地縮小,生態環境破壞,農、林、牧三者都蒙受影響。牛、羊被迫下山,加上畜產品流通渠道不暢,以致山區畜牧業萎糜不振。河北省沽源縣,地勢平緩,曆史上曾是“蓧麥胡麻千裏香”,“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裏的農、牧業都給國家做過貢獻。七十年代,由於受“左”的影響,盲目開荒種糧,特別是一九七五年以後,提出“草上山,糧下灘,開荒打井建園田”的口號,草場受到破壞,到一九七八年草場麵積由五十年代初的200萬畝減少到88萬畝,糧減產,羊減少。六十年代全縣按人平均占有糧食427公斤,七十年代降為402公斤;六十年代平均年末存欄羊15.5萬隻,七十年代下降為12.5萬隻。

七十年代末,在端正農、牧業生產方針的同時,草地資源的開發建設與利用工作逐漸受到重視。一九七九年農業部在湖南省城步縣召開了全國農區畜牧業和草山利用、建設,發展草食動物會議,提出:“要根據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逐步地合理調整農林牧布局,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使農林牧都得到發展”。“要重點建設一批牧業基地。農牧業基地要發揮中央、省、地、縣各級的積極性,大家一齊動手來辦”,“要加快農區草山利用建設,草山建設要列入農田基本建設計劃,在資金、物資上給以保證”。一九八二年,在農牧漁業部召開的南方畜牧工作會議上,林乎加部長在報告中提出:“認真抓好草原草山的管理和建設,要落實草場的使用權,發揮國營、集體、個人三者積極性,把草場管護好、建設好、利用好。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劃給社員一定數量的自留山、自留坡,歸其長期使用,但不準出賣、租賃或轉讓。要獎勵社員種草養畜,一切可以種植牧草的地方,都要盡可能種上牧草。對大麵積草山草坡,必須有計劃地組織人工種草,因地製宜地采用飛播、機播或撒播等方法,播種高產優質的豆科、禾本科牧草,逐步加以改良。畜牧部門要辦好牧草種籽基地,做好優良牧草種籽繁育推廣工作”。這兩次會議對於農區草地的開發利用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八十年代以來,從試點到推廣,到一九八七年,在農區累計人工種草4715萬畝,改良草場2075萬畝,飛機播種牧草564萬畝,圍欄草場830萬畝。

農牧漁業部同湖南、湖北、貴州3省合作,實施“南方草山建設與發展畜牧業項目”,取得豐碩成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六年在3省11個縣開展了草山建設和發展畜牧業的試點。四年來,該“項目”共計投資3136.9萬元,其中:農牧漁業部畜牧局投資1350萬元,3省投資1350萬元。地、縣自籌資金436.9萬元。建設的主要項目有:建成人工草地22.7萬畝,草場圍欄18.1萬畝;修牧道119公裏、公路147公裏,修建青貯窖188個、飲水池211個,新建畜舍2.32萬平方米,建立品種改良、獸醫防疫站15處,建成飼料加工廠9處、奶粉加工廠4處、皮革加工車間1處;建立草地技術服務中心和草地牧工商服務公司11處,購置汽車及運輸工具31輛;建成草地試驗站12個,試驗地麵積7250畝,試驗項目78個;發展種草養畜專業戶305戶,承包草場6.31萬畝,養畜、禽13.5萬頭(隻),種草養畜兼業戶3844戶,養畜3.66萬頭(隻);建立縣辦、聯辦示範牧場各1處,村辦示範牧場3處,國營奶牛場1處,村辦奶牛場1處。四年來,人工草地產草量平均比天然草場增加3.3倍,粗蛋白含量比天然草場提高7.5倍,一類人工草場10—15畝可飼養1頭肉牛或奶牛。一九八六年同一九八二年存欄家畜頭數相比,可繁成年母畜增加76.3%,改良牛及良種牛增加3.8倍,細毛羊及半細毛羊增加74.1%;家畜死亡率降低到2.3%;出欄率,牛從7.2%提高到17%,羊從27.7%提高到50%;商品率,牛從.3%提高到35.9%,羊從45.4%提高到60.8%;牛、羊肉產量增長62.2%,牛奶產量增長44.3%,羊毛產量增長64.2%。一九八六年牧業產值達到1625.1萬元,比一九八二年增長2.4倍。種草養畜專業戶戶均收入達到4930.4元,人均收入1038.7元,比一九八二年增長5倍。取得的主要經驗是:項目實施要緊緊圍繞發展草地畜牧業商品生產這個總體目標進行;實行種草、養畜、加工三結合,生產、科研、培訓三結合,牧工商三結合,使項目區取得經營自主權和產品銷售權,增強項目區的經濟活力;建立以家庭牧場或聯戶牧場為基礎,草地技術服務中心為紐帶,包括國營、集體企業在內的新型經濟聯合體;運用現代草地、改良、科學養畜及產品加工等先進技術,實施生產技術改革,從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除中央與地方共同投資外,地方也著手投資開發利用草山草坡,進行商品基地建設。陝西省扶風縣在北部野河山區的3萬多畝草山草坡上試建肉羊商品基地,草場由農民上山承包,誰包、誰管、誰受益,並發放貸款7.5萬元,加以扶持,到一九八五年,已有280戶農民上山養羊1.33萬隻,獲利20多萬元。

從一九七九年開始,中國先後在各地興辦了一批中外合資、合作示範牧場項目,其中有中、澳南山示範牧場,廣東省東方示範牧場和雲南省家畜和草場改良項目;中、新黔江示範牧場,沁水示範牧場及獨山牧草種籽繁殖場等,這批項目均在一九八六年以前先後建成投產。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外國專家來華現場指導,幫助培訓技術管理人員,為農區草地開發和畜牧業現代化建設積累了經驗,取得了顯著效益,起到了示範作用。

(二)開發利用工作方興未艾。

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和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許多省、自治區確定在一部分地區開發利用草山草坡,以發展畜牧業為主,調減糧食征購任務,實行退耕還牧,並從物資和資金上加以支持。

湖南省,一九七八年以後,開始加強草山的開發利用與建設。到一九八六年,全省改良草場和人工種草36萬畝;並相應建立了草種繁殖基地,年可產牧草種籽10.5萬公斤。石門縣根據本縣草場分散的特點,將30萬畝零星草山草坡劃分到戶,定權發證,誰種草、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並發放18萬元無息貸款,幫助購買種羊;還修建了冷庫,組織屠宰加工,廣開產品銷路。全縣山羊飼養量達到14萬多隻。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生產凍卷羊肉104.7萬公斤,由外貿部門組織出口,銷往伊朗、科威特等伊斯蘭國家。農民養羊增加收入800餘萬元。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振興山區經濟的突破口,創辦了3461個家庭牧場,擁有人工草場12.1萬畝,養各種家畜4.1萬多頭,一九八五年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

貴州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發出了《關於加速草山草坡建設的通知》,強調草山草坡要象農林業那樣,全麵推行承包責任製。屬於集體管理使用的草山草坡,村寨附近的,可以劃作農民自留山,由農民長期管理使用;遠離村寨麵積較大的草山草坡,可以實行單戶承包、聯戶承包、專業隊(組)承包、“能人組閣”(技術高、經驗豐富的農民自願聯合)承包;當地承包不了的允許外地來人承包。承包期五十年不變,並有繼承權。國營單位的草山草坡也應仿照上述辦法,落實承包責任製。一九八五年省人民政府發出退耕還林還草的通知,並撥周轉金500萬元、糧食0.75億公斤,明確先將3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200萬畝,退耕地免征公購糧,口糧有困難的由國家供應。承包草山退耕還草所需要的牧草種子、化肥,由國家提供,畜牧部門對種草專業戶進行牧草栽培技術培訓,使農民種草養畜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到一九八五年末,全省種草78.9萬畝,其中飛機播種19萬畝,圍欄草場10萬畝,牛、羊上山,效果良好。威寧縣灼甫鄉農民李興紅承包2000畝荒山,種草500畝,貸款1萬元,購雜交改良牛10頭,半細毛羊90多隻,一九八五年出售羊毛227公斤,收入1600元,存欄畜群價值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