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2 / 3)

(四)農區畜牧業是農區增產增收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區許多地方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點和突破口,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社會需求,因地製宜地發展畜牧業。在毗鄰城市郊區和工礦區的地方,發展奶畜、瘦肉型豬、家禽、兔等,增加肉、奶、禽、蛋等鮮活畜產品,就近供應市場;在糧食主要產區加快豬、禽、牛、羊的發展,既促進糧食就地轉化,又為人們提供肉食;在草場寬廣的山區、半山區,發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並兼養豬、禽;水網地區,發展養鴨、養鵝;有蜜源植物的地區發展養蜂,等等。這些地區優勢的發揮,既加快了畜牧業的發展,增加畜、禽產品產量,又可增加糞肥,為培肥地力,使農作物增產。農區農、牧、林業產值都在增長,而且畜牧業產值增長速度稍快。據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一九八一到一九八七年,種植業產值增長84.6%,林業產值增長124.5%,畜牧業產值增長為165%。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一九八五年發出的《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決定》中,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點,鼓勵廣大農戶與專業戶走發展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的路子,建立商品基地。一九八五年豬的飼養量達到1.04億頭,大家畜及其他畜、禽也有較大發展,畜牧業產值(按一九八○年不變價格計算)達到68.02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58.4%,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5.6%;一九八七年畜牧業產值增加到80.6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增加到27.8%。江蘇省海安縣,有耕地95.6萬畝,人口94.3萬人,人均耕地1.01畝。這個縣實行農、林、牧、漁業綜合發展,一九八七年全縣畜牧業產值1.17億元(按一九八○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一九七八年翻了一番。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31.2%,比一九七八年提高11.8個百分點。

三、農區畜牧業結構的主要變化

中國農區畜牧業內部的結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曾經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調整。五十年代初期,農區耕作絕大部分依靠畜力,為了解決耕畜不足問題,國家采取了一係列保護、扶持和獎勵發展大家畜的政策和措施。同時,為了解決城、鄉人民肉食和農區肥料不足的問題,國家還實行了大力發展養豬生產的政策。但是,六十及七十年代,對全麵發展畜牧業注意不夠。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輕紡、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外貿出口的擴大,市場對肉、奶、禽、蛋、蜜、毛、皮、羽絨等畜產品的需求量增大,質量要求提高,對花色品種的要求也更加多樣化。隻重視發展養豬、役畜和綿、山羊生產,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和全麵發展畜牧業。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中指出:全麵發展畜牧業,才能廣開門路,充分利用農區的自然資源和發揮勞動力的潛力;對畜牧業內部的結構,也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進行調整。要著重提高牲畜出欄率和產品產量,改變過去單純追求年底存欄數的觀念和考核成績的標準;要提高草食牲畜在畜牧業中的比重,在抓好養豬生產的同時,要大抓牛、羊、兔等草食牲畜;要改變畜群結構,增加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轉。由於各級政府農牧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的有關規定,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使中國農區畜牧業的結構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豬的出欄率提高,瘦肉型豬增加。

一九七九年農業部在湖南省城步縣召開的全國農區畜牧會議上提出了“不要單純追求存欄頭數,要提高出欄率和產肉量”的要求。之後,各地在提高豬的出欄率和發展瘦肉型豬方麵,采取了改良品種和推廣使用配合飼料等措施,取得了成效。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豬的平均出欄率已由一九七八年的56.4%提高到77.6%,瘦肉率占胴體重%左右的瘦肉型豬占全國出欄豬的14.7%,其中瘦肉率達60%左右的三元雜交豬或良種豬約占出欄瘦肉型豬的30%。

(二)大牲畜有了較大發展,養牛從役用向肉用、奶用方向發展。

農村經濟政策放寬後,隨著農業生產承包到戶,集體所有的耕畜作價歸社員所有。耕畜不足的地方,農民湊錢買畜,精心養護,積極繁殖。產區破除了地區間的封鎖,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耕畜流轉渠道。大牲畜存欄頭數增加。一九八七年末,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大牲畜存欄7175.4萬頭,比一九七八年的5055.4萬頭增長41.9%,平均年遞增3.97%。一些養牛較多或適宜發展的地區,養牛業向肉、奶生產方向發展。為了加速黃、水牛改良,發展中國的肉牛業,一九七八年經國家計委批準,由農林部在全國建立200個商品牛生產基地縣,並得到國家在資金、物資、設備等方麵的扶持。到一九八○年,共投資2000多萬元,配備貯精、貯氮罐2000多個,運輸車500多輛和其他一些設備等。140個基地縣已經初步建成投產,達到當年改良配種牛102.3萬頭,出欄肉牛12.7萬頭,年末存欄肉牛150多萬頭的生產規模。主要采用乳肉兼用牛改良黃牛,其雜交一代母牛,在農村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年產奶可達1500公斤,比當地母牛產奶量提高3到4倍。雜種公牛役用性能也較強。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年,全國用乳肉兼用良種牛配種,所產雜種母牛約40多萬頭。一九八六年九月,農牧漁業部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召開了全國黃、水牛改良工作會議,會議由畜牧局陳耀春局長主持。會議要求加速黃、水牛改良,促進其從役用向乳用、肉用方向發展。

(三)家禽、蜜蜂有很大發展,養兔波動大。

養雞、養鴨、養鵝、養兔、養蜂是農村傳統的家庭飼養業。一九四九年農區養禽為1.77億隻,占全國飼養量的83.8%。一九五八年發展到3.15億隻,比一九四九年增長77.9%。一九七八年農區養禽6.5億隻。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家禽存欄達到16.56億隻,比一九七八年增長1.35倍,市場禽蛋、禽肉供應緊張的狀況得到緩和。家禽在農區畜牧業中的產值比重,僅次於豬,占第二位。

一九四九年,全國用新法飼養的外來種蜜蜂僅10萬群(箱,下同),加中華蜜蜂(簡稱中蜂)共約50萬群。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養蜂達到557.6萬群,年產蜂蜜16.8萬噸,分別占全國的73.4%和82.4%。商業部門收購蜂蜜11.5萬噸,占全國蜂蜜收購量的73.2%。蜂王漿和蜂花粉的產量也有較大增加。

農村養兔,過去以肉用兔、皮肉兼用兔為主,一九八一年以來,毛用兔發展很快,但時起時落,波動較大。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家兔存欄量為6900萬隻,比一九八五年減少18.7%。

中國農區畜牧業結構,盡管在新中國成立後不斷進行了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牛、羊、禽、兔等草食性家畜在畜牧業和人民肉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低。從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七年農區大牲畜、山羊和豬結構的變化看,以當年大牲畜、山羊和豬的總頭數為100,其所占比重分別為16.1O:13.96:69.94和20.05:14.10:65.85。牛、羊比重上升,豬的比重下降。各類肉產量所占的比重也相應發生變化,一九八八年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一九八○年的94.1%,下降到81.4%;牛、羊肉占的比重由一九八○年的5.9%,上升到7.1%;禽肉比重達到11%。通過調整畜禽結構,使飼料資源與畜禽生產合理配套,協調發展,這還隻是開端。

四、畜牧業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農區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牧業。農家飼養畜、禽多半屬於家庭副業,糧食不富裕,飼料有困難,生產規模比較小,加以流通不暢,畜牧商品生產難以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步明確了必須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觀點,並製訂了相應的方針、政策。一九八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中強調:“搞多種經營是發展商品經濟的關鍵環節。務必要使同誌們懂得,沒有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我國的農業不但不能實現現代化,就是擺脫困境也是不可能的。”在談到畜牧業時指出:應當看到全國肉類的90%以上是由農區提供的,不僅豬和家禽基本上在農區,而且草食牲畜也大部分在農區。農區有10億畝草山草坡,有2億畝湖海灘塗,有15億畝的農作物秸稈、糠麩,自然條件好,勞動力多,而且農、牧可以相互促進,群眾迫切要求種植業、畜牧業同時並舉。這一重大決策,對於解放生產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商品生產起了導向作用。豬和禽蛋商品率一九七八年僅50%左右,一九八七年提高到75%左右,農區生產的牛奶90%以上是商品奶。經過十幾年來的改革,農區畜牧業已經開始走上商品生產的軌道。

(一)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形勢,出現了大批畜牧專業戶和經濟聯合體。

農村經濟政策放寬以後,各地先後出現了以經營畜牧業為主的畜牧專業戶。河南省武陟縣何營鄉李莊農民劉士梁,一九八一年春買了500隻良種雛雞,這一年純收入5300元,平均每個勞力收入2650元。一九八三年,投資8000元,買了電孵箱,辦起了家庭孵化場,當年孵出雛雞6.4萬隻,加上出售種蛋,純收入1.7萬元,平均每個勞力收入8500元。從此,他不再承包土地,專門養雞。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劉士梁學科學、用科學,曾“三下江南”,到江蘇常州購買良種雞蛋,使用配合飼料,采用人工授精,堅持防疫滅病,保持雞群健康。他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和幫助本村28戶農民專業養雞,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九八一年二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對發展畜牧專業戶和重點戶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搞好調查研究,拿出發展“兩戶”切實可行的辦法來。一九八二年五月和八月,農牧漁業部分別在湖南省城步縣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後召開的南方、北方畜牧工作會議,總結交流經驗,推動了畜牧專業戶的發展。一九八○年以前,農村畜牧專業戶是零散出現的“星星之火”,以後形成了燎原之勢。隨著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一批專業大戶。如山東省諸城縣一九八五年飼養百頭豬、千隻兔、萬隻雞的專業戶達到了1485個。在一般情況下,畜牧專業戶,能夠根據飼料來源、生產資金、飼養設備、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需要情況,決定飼養畜、禽的種類和數量,並能結合實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比普通農民家庭養畜、養禽所獲得的效益高。據調查統計,一九八七年93.5萬個畜牧專業戶飼養畜、禽的平均出欄率:肉豬為110.35%,菜牛19.2%,家禽110.4%,肉兔100.3%;平均商品率:肉為76.18%,蛋為81.6%,活畜為77.6%,均高於一般飼養戶水平。

隨著畜牧專業戶的發展,農村出現了形式多樣的畜牧業經濟聯合體。這種由一部分農戶之間在產前、產中、產後自行聯合的農村畜牧經濟組織,以勞動者之間自願互利、聯合經營、共同管理為原則,有一定的組織規模、工作場所和固定人員,有相對穩定的經營項目,並有會計核算製度和分配製度。一九八七年末,全國農村畜牧業經濟聯合體共有4500個。浙江省慈溪縣一九八七年有養蜂聯合體915個,養蜂專業戶3583戶,養蜂人員10472人,養蜂19.2萬群,全年養蜂總產值達6045萬元,平均每群蜂產值314.8元,每個養蜂人員創產值5772元。湖南省衡陽縣上峰鄉榮光村農民魏詩錄等6人,一九八三年五月創辦了1個養豬聯合體,實行飼料采購、肉豬飼養、收購運輸、宰殺銷售“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兩年多來,聯合體由6戶擴大到740戶,養豬由127頭增加到4900頭,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上半年共出欄豬4560頭,收入56.4萬元,獲利15.8萬元。為了擴大經營,新建豬欄1300間、中轉站兩個,還建了1座年生產能力為1000噸的飼料廠。一九八五年出欄肉豬8000頭,相當於一九八四年的4.7倍。